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11
2024年1月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7月9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中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前,市委市政府多次就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仅就这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会最近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两次专题研究。刚才,增权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对“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了很好的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多年来,省教育厅对我市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今天,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又专门抽出时间前来参加会议,刚才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导性讲话。希望同志们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十一五”时期,我们认真贯彻X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把教育作为推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支撑,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做到优先发展、优先保障、优先推进。对此,增权同志作了全面总结,这里我再简要点一下“十一五”时期合肥教育事业发展的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积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一五”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一番还多,同时全面落实好免费义务教育、中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设立每年2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等等,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积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结合合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实际,按照“141”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幅度增加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着力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以改革的决心、开放的理念、扎实的工作,迁建、改建、新建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还多20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中、八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整建制从老城区迁入滨湖新区和政务文化新区,以这些学校的迁建为标志,使得合肥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由32所增加到115所。三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开门搞“三定”,完成了新一轮教育主管机构的改革,将中等以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管理权限、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市属学校的管理下放至所在县区,改革教师招聘、学校招生等制度,全面激发教育的活力。四是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合肥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不断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优化师资配置,搭建教师专业化的平台,并且每年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合肥的学前教育被确定为国家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先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合肥磨店职教基地初具规模,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民办教育成集团化发展态势。同时,还在全国首创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百分之百录取到高中学校就读”,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被国家教育部誉为民族教育的“合肥现象”。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也有力带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使尊师重教日益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全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在推进合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支持、服务在肥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注重依托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教育的辐射功能,更好地服务全省;主动加强同兄弟城市的联系,携手共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合肥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心中强烈的省会意识,铭记着作为省会城市的责任。这也体现在合肥经济圈建设、与阜阳等地结对合作等具体工作当中。比如,合肥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形成了经常性联系体制,在院校规划建设、生活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并在学校建设工程的项目招标、代建、校区扩建用地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了合作(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研发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等有效做法。再如,合肥在与阜阳结对合作中,立足于皖北崛起大局,首先把教育支持作为优先考量,合肥开始决定拿7000万,后来增加到1个亿,支持阜阳市建设阜阳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