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046


2024年1月
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
(2010年12月10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委会,进一步深入学习了X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会议。
X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X全国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认真贯彻中央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我们谋划好未来五年发展、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继续推进合肥崛起大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合肥跨越赶超步伐。
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关键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具体到合肥的实际,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这是省委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全市人民的心愿和期待。
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需要我们咬定目标,矢志不移。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争取在“十二五”时期能够再有一个大的跨越,对于我们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具有决定性的奠基意义。因此,“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要围绕“奠定区域性特大城市基础骨架和格局”这一总体要求来展开。有关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在市委《建议》当中已经明确,存荣同志就《建议》作了详细而充分的说明。刚才,大家围绕《建议》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审议通过。这里,我着重就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谈一些认识和思考。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一、要坚持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制定规划不能只总结过去,不能只针对现状、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要有想象力、有前瞻性。制定规划时,务必要认真研究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尤其是要认真研究未来人口边界问题。从全局来看,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46%,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5.16%的城镇化率差距更大。安徽是42.1%,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4.5个百分点。合肥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成绩比较可喜,达到了64.1%,但规模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合肥总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不到8%,这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相对靠后。同期,全国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的平均比重已达13.3%。从未来趋势看,据省计生委预测,到2050年安徽人口总数将达到7400万,届时按13.5%的比重来测算,合肥人口总体规模将在1000万左右。省委省政府希望合肥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是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依据的。从城市化水平看,如按城市化率提高到80%计算,合肥城市人口将达800万左右。从现在开始,我们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关键性规划,都要按照“总人口1000万、城市人口800万”这一边界来制定,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这一边界来进行,力争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少拆房子。建设一个“不拆迁或少拆迁的城市”,规划是源头。至于“十二五”时期的城市发展,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400万”。联系起来看,省委省政府对我们五年规划的定位,一个是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一个是人口规模目标,这在以往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意味着,合肥必须把人口集聚作为城市化的核心要求。为此,我们一定要围绕省委省政府这一要求,把基本情况调查清楚,把未来趋势分析透彻,把水电气热、科教文卫等保障条件考虑充分,从而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真正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更多资 料+微信:
二、要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形态布局
一个城市的形态布局如何,对于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合肥市域面积7055平方公里,就城区而言,刚审批的土地利用规划范围是360平方公里,而据规划部门统计,现有建成区面积已达305平方公里,只剩55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就要放眼全域范围,强化规划统筹,坚持城乡一体,按照“主城提质、组团扩容、打造新市镇、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构建合理的城市形态布局。
“十二五”时期,要把加强城市组团建设摆上与主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土地规划管理体制上,来一次革命,真正按照城市副中心的标准,围绕近期50万人口、远期1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建设,敢于突破现有格局,力争未来五年奠定基础骨架,初步展示形象。对“敢于突破现有格局”,以前三个县可能不太理解。这次看了宿迁之后,对比沭阳县城等建设情况,大家就发现三县的县城还是城关镇的格局。2005年制定的合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一次把三县纳入到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把店埠、上派和长丰南部经济区分别作为合肥的东部组团、西南组团和北部组团,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副中心。这是一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标志和特点,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这几年,三个县做了很多工作,有了可喜进展,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不能光自己跟自己比,眼光要向外,而且眼光要向东。纵向比一比,总结经验、提振士气是对的,但制定规划、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向外比。有时候,我们容易根据自己前五年的情况来确定未来五年干多少。这种思维要转变,要看看外边未来五年什么目标,然后再决定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敢于拼搏,敢于把精神变物质的精神。沭阳没有很好的区位、交通等条件,但是沭阳哪是县城,简直就是一座很优美、很大气的中等城市。宿迁是1996年建市,曾是江苏省的锅底,前几年连火车都不通,现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赴宿迁考察前,有的同志还不理解。但看了之后,自傲的心情彻底没了。看了宿迁,既庆幸又后怕,庆幸的是从2005年以来我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抓城市建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敢于打破旧有格局的决心,全市上下一心开展大拆违、推进大建设。这几年,始终盯着目标,坚定向前赶,破除旧有县城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如果没有这样,我们合肥可能在城市建设的某些方面还比不上沭阳,比如他们的迎宾大道,规划路幅宽、绿化好,马路两边的楼之间控制距离100米,路的建设质量很高,两边绿化带非常漂亮。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十二五”时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一举奠定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基础框架。三县一定要把自身放到这一大格局中,下决心来一次革命。宿迁是把县城当城市建,而前几年我们却把城市副中心当城关镇建。虽然大家很努力,但至少在骨子里还不敢突破旧有城关镇格局,总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这里增一点、那里减一点。未来五年,三个县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明显的变化,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气魄和作为。
在加强城市组团建设的同时,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新市镇,集中布局好产业集中区和农民新社区,带动村镇规划建设水平的提升。现在,我们的村镇建设基本没有规划,下一步要加强这项工作,以加速农村城镇化步伐。要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强统筹规划,确保施工质量。更 多资料+微信:
就主城区建设而言,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快速突破。要高起点、大力度地推进滨湖新区建设,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坚持紧凑型开发,把握好项目布局和建设时序,高质量、快节奏地推进各项建设,确保干一片成一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高标准,标准一分一厘都不准松,绝对不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