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07
2024年1月
政企同心 上下协力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
在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2020年3月13日)
2017年全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近三年来,成都先后召开五次领导小组会议。第一次会议着眼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了“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第二次会议着眼战略目标精准施策,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三次会议着眼创新发展培育竞争优势,提出了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第四次会议着眼遵循规律科学作为,提出了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理念。第五次会议着眼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鲜明了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导向。
总体来看,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初步成型、效应逐渐显现。一是规划引领更加科学。以构建“5+5+1”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明确产业功能区功能定位、空间范围、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整合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总体布局,持续优化功能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导则,为产业功能区提供了精准的规划引领和产业指引。二是功能配套更加完善。规划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新竣工标准厂房37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及园区配套住房400万平方米,以适应不同产业人群个性偏好为导向布局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等692个项目,产业功能区承载能力和区域价值有效提升。三是要素集聚更加有力。坚持资金、人才、项目、政策向功能区倾斜,新引进重大项目411个、总投资6785.1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91.9%和94.6%。集聚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超过1200家,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0名、顶尖团队14个。四是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健全完善“全市统筹+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三级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形成“管委会+专业公司”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政产学研用产业联盟建设、跨行政区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生态圈市民生活圈协同布局等创新探索,产业功能区影响力和要素集成效应逐渐显现。
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经济运行的“暂停键”,疫情防控协作、人力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协同、零配件适配等平衡被打破。重启“恢复键”,政府和企业都深切体会到产业生态圈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同城化,是企业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是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塑造比较优势的核心支撑。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考虑,都应疫后反思、化危为机、政企同心、上下协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
一、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广泛凝聚共建产业生态圈的合力
对城市而言,产业生态圈建设是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构筑城市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对企业而言,产业生态圈建设有利于通过头部企业带动、资源有效聚集、公共要素共享、产业协作共进,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形成行业性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协作配套降成本、交叉融合拓市场、资源共享提能力的初心。这是事关城市长远发展、产业比较优势、企业竞争能力、产业链完整性的战略性问题。要坚持统筹兼顾、长短结合、政企联动,加快形成以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合作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全球市场供销便捷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新形态。
加强全市产业生态圈建设统筹。产业生态圈价值体现在战略引领和头部企业带动下,生产、服务、人才、技术、资金、物流等要素资源高效集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链交互增值,从而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多维生态系统。要持续深化对产业生态圈核心要义的认识,既坚持全市“一盘棋”,又鼓励各地产业功能区以要素集聚和链环建设为重点在若干细分市场、细分领域培养比较优势。产业生态圈建设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发布《产业生态圈蓝皮书》,引导各地动态修订主导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招商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把各方面动员起来,抓住机遇强链补链;各区(市)县和产业功能区管委会要针对产业细分领域统筹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招大引强工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加强对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头部企业战略布局、科技创新最新方向和要素市场实时变化等战略研究,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加快协作,共同在科技变革和市场变化中抢占有利竞争位置,提高行业话语权、主动权。
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带动集成作用。产业生态圈由一个或若干个头部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关联配套而形成。要聚焦世界500强、行业500强、科技性创新型企业500强,招引与14个产业生态圈相关联的头部企业在成都设立亚太总部、中国区总部、全球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生产基地,用好政策资源、配套资源,激励头部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要引导平台支撑型头部企业,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生产能力,携手圈内企业在全国范围协同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聚力;引导创新引领型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以创新链合作拓展产业纵深,着力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引导规模集聚型企业,搭建供需交流交易平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