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81


2024年1月
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的致辞: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2020年10月24日)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和社会热切期盼。2019年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举办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形成“成都共识”。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今天我们再次聚首,心怀美好生活无限憧憬,畅想未来城市理想形态,深入探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实践路径。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城市的建立,结束了逐水而居的游牧时代,人类生活开启了从“随遇而安”到“造郭守望”的历史篇章;城市的发展,加速了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人类生产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智能互联”的时代飞跃;城市的繁荣,孕育了璀璨多元的精神文化,人类文明呈现出从“孤立隔绝”到“包容互鉴”的演进图景。然而,无可回避的是,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在创造前所未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因发展理念的滞后、营城路径的局限、利益格局的羁绊,滋生出一系列问题与困扰:城市空间野蛮扩张,生态承载难以为继;要素资源低效占用,永续发展难以为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品质生活难以为继;多元利益交织冲突,有序运行难以为继;风貌形态千城一面,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如何坚守“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成为全世界城市工作者孜孜求解的时代课题。
成都是举世闻名的天府之国。历经4500年文明史洗礼、2300年建城史磨砺,城市空间结构几经调整,但城名未改、城址未迁,“因天时就地利”的营城理念贯穿始终。先秦筑龟城,坚持因势利导,构筑中轴线、打通微循环,实现了采光集热通风与山川河流地势的整体协调;隋唐扩秦城,遵循城园同构,挖筑摩诃池、开凿解玉溪,实现了津流径通、春松华茂的整体形胜;明清起新城,注重以文化城,兴修回澜塔、建造望江楼,实现了山水秩序与人文特质的整体交融。古蜀先民的营城实践,体现了对山水人居要素的综合驾驭,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筑城智慧。从历史深处走来,成都在工业化浪潮中拔节而起,建成区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9年的9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59万增长到1658万。但“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一座座川西林盘衰败消失、一条条古街老巷淡出眼帘、一处处开敞空间日渐萎缩,愈加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