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425
2024年1月
告别绝对贫困 鉴证安宁康泰
在全市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动员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3月13日)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安康市汉滨区、平利县、旬阳县、石泉县、紫阳县、白河县、汉阴县、宁陕县、岚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连同2018年脱贫退出的镇坪县,安康市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安康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真正实现了“告别绝对贫困,鉴证安宁康泰”,为安康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脱贫攻坚全域摘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全域脱贫摘帽是安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回顾“安康”历史,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因而得名“安康”,以寄托古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一千多年来,安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恶劣,以水患带来的周期性破坏最为深重;由于封建统治对民众残酷剥削,红巾军起义、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均在安康有较长时期的活动轨迹,史料多次记载“民死锋镝、饥馑疾疫者十分之五”“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可以说历史上安康这方水土既不“安”、也不“康”。进入现代以来,无数先烈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打土豪、分田地,抛头颅、洒热血,写就安康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安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不懈斗争史,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扶贫和精准扶贫等阶段,特别是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后,平利县为省级贫困县、其他9个县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安康把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X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安康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易地搬迁人口居全省第一。在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全省脱贫攻坚看安康”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四个坚持”鲜明导向,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全面落实“八个一批”扶贫措施,以最强的决心、最严的纪律、最实的作风,如期兑现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军令状。必须强调,脱贫攻坚全域摘帽是在历届X委政府工作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代又一代安康儿女接续奋斗的成果,能够参与这场伟大战争,让困扰安康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地解决,让“安宁康泰”实至名归,实乃人生之大幸。
(一)创造了减贫最好成绩。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的四年多来,全市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平均每年有13.7万多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37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196元增加到1047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这些闪亮的数据已经载入安康发展史册。
(二)见证了秦巴山乡巨变。全市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45万公里,居全省第二,山区群众从此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安康大步迈向“航空时代”“高铁时代”。建成人饮工程2159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实施电力保障项目944个,电力入户达标率100%。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完成危房改造5.2万户。全市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累计建设搬迁安置区1364个,搬迁群众26.84万户、94.1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16万户、50.9万人,全部实现搬迁脱贫,谱写了陕西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收获了群众幸福笑脸。全市累计投入10.5亿元教育资金,资助74.4万人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失学辍学。建设142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部落实,8.9万名慢病患者享受签约医生上门服务,3527名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基本实现。兜底保障全面加强,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为特困群众吃下“定心丸”。99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导的“5+X”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户。培育发展农业企业297个、农业园区401个、专业合作社1094个、家庭农场200个、产业融合示范点32个,2308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务工、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7.8万户贫困群众。587家新社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上万个贫困家庭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贫困群众竞相分享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发自内心地听X话、跟X走。
(四)凝聚了合围攻坚力量。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精力向决战决胜倾斜。夯实“四级书记”抓脱贫责任,把“四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各级累计选派3276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3046名干部驻村帮扶,市县1144个单位、1216个企业、105个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全市所有X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中省及西安市、常州市187个单位助力我市脱贫攻坚。累计争取和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61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8.84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8.5亿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2.42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市干部群众精准绣花、苦干实干,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咬紧牙关、事不避难,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可以说,完成这项伟业举全市之力前所未有、集全民之智前所未有、行非常之事前所未有、竟非常之功前所未有!
感激父老乡亲。50多万贫困乡亲,凭着不甘心、不怕苦、不依赖的“倔劲”,在“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中重塑内生动力,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很多人成为“自强标兵”,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感谢攻坚勇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全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的陈威强、罗孝明、琚华、梁其星、毛志敏、徐祥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