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373


2024年1月
在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7月26日)
同志们:
6月9日至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范围的专题会议,对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广泛动员和全面部署。省上会议召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扎实筹备,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省上会议精神,结合陇南扶贫攻坚实际,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强化保障,奋力开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研判形势,增强精准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精准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精准扶贫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贫困地区X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要扶真贫、真扶贫,更多地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对陇南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既有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普遍意义,更有自身基础、条件和环境所决定的特殊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第一,精准扶贫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清晰地描绘了我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新蓝图和新愿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首位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小康社会建设最大的短板,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充分表明了精准扶贫对于小康建设的重大意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在全国实现小康已经进入倒计时,但我市小康建设进程还整体滞后,目前实现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据测算,2013年小康指数居全省倒数第一,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单项指标看,2014年我市为4024元,增速虽然居全省第一,但绝对值仍是全省倒数第一,仅为全省的70%、全国的40%。陇南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焦点是农村贫困人口。按照以往“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做法,很难完成脱贫任务。实施精准扶贫是千家万户的共同愿望,是陇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ZZ、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民生,是各级X委政府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并拢五指,瞄准靶心,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坚定不移地走精准扶贫之路,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第二,精准扶贫是深度落实“433”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433”发展战略中,市委把“扶贫攻坚”放在“四个快速推进”的首要位置,一方面,贫困是陇南最基本的市情,决定了扶贫是陇南最根本的任务,必须摆上位、抓上手;另一方面,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其它工作关联度高,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其他9个方面的工作就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比如,我们把扶贫攻坚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富民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互利共赢;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探索出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与金融发展相结合,拓宽扶贫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撑,等等。所以,深度实施“433”发展战略,必须把精准扶贫放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力推进。
第三,精准扶贫是有效改变贫困现状的现实选择。陇南的农村发展史就是一部扶贫史。历届X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在不同阶段干出了成绩、创出了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现有基础,充分考虑贫困实际,适应形势发展,创造性地实施了25个特困连片地区集中扶贫攻坚,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攻坚途径,逐户建档立卡、聚焦贫困对象,成功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为全省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是精准扶贫在陇南的有效探索和积极实践。近三年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6.52万人,摘掉了476个村的贫困帽子,贫困发生率由53%下降到26%。但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面对水、电、路等量大面宽的基础设施短板,我们必须定向弥补;面对贫困人口在25个特困片区集中分布的特征,我们必须定点发力;面对贫困群众复杂多样的致贫成因,我们必须因户施策;面对较大的扶贫资金缺口,我们必须精准投入。正因为这些特殊情况,决定了我们在推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必须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更多资料+微 信:
二、牢牢抓住重点,开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局面
做好顶层设计,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先导。我们研究制定的“1+19”专项方案,不仅贯彻了省上“1+17”方案的精神要求,更多地体现了对陇南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的考虑,目标明确,导向突出,措施务实,是新时期陇南精准扶贫的行动总纲。后面,陈青同志还要围绕落实“1+19”专项方案作具体的安排部署,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到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到2020年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抓重点、聚焦点、攻难点,以点带面促进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持续深入推进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按照每县区每年主攻一个特困片区,分步骤、有计划地强力推进,不断放大特困片区攻坚的成功经验,力争打造在全省叫得响、全国有影响的扶贫示范区。
第一,着力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激发内力、借助外力的根本保障。在“1+19”专项方案中,涉及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改善的占了很大比重,各专项方案都作出详细安排,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具体实施中要把握好三点:一要把握好精准性。项目资金投入要紧贴贫困乡村实际,把最需要弥补的短板找出来,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科学配套,精准施策,真正解决好贫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要把握好协同性。注重贫困村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同步解决好事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综合配套,如水利建设,不仅要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还要对农田水利进行配套;交通建设,不仅要建好通村路,也要配套产业路、打通联网路;电力建设,不仅要解决群众照明等生活用电,而且要架通开展生产的动力电等,逐步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三要把握好前瞻性。坚持以小康标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对每一个建设项目,要考虑长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建设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低层次重复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二,加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产业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希望。在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要以“三个坚持”推动产业扶贫融合发展。一要坚持多元取向。走出产业扶贫就是单纯扶持种植业的认识误区,凡是能给群众带来经济收入的都要当产业来培育,比如劳务输转、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服务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