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光明日报/2022 年/5 月/23 日/第 008 版教科文新闻
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知农爱农兴农人才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晏华华
“ 爬雪山、过草地,是什么信念支撑红军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新时代的大学生怎样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学生李凡正与同学们分享学习体会,“ 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红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华中农业大学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华农学子有的当起了X史宣讲员,有的到社区做志愿服务,有的送农业科技下乡⋯⋯
农业特色课培育“ 三农” 情怀
华农有一半学生来自城镇,不太了解农业农村农民,也很少接触农事农活。如何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农史教育为突破口,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 耕读中国”“ 绿色中国”“ 三田实习” 等农业特色课,激发学生的“ 三农” 兴趣,引导学生把解决“ 三农” 问题作为奋斗目标。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 ”“ 耕读中国” 课堂上,华农X委书记高翅与同学们一起吟诵分享孟浩然、陆游的田园诗。“ 诗中的二十四节气源自农业文明,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认知积累,蕴含着丰富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 高翅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
“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校长李召虎通过“ 绿色中国” 通识课,分析国际形势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什么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通过讲述校友陈华癸院士诲人不倦的育人故事,李召虎特别以院士专家在探索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以及淡水鱼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为案例,鼓励同学们练就过硬本领,扛起强农兴农的历史责任,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