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5 月/20 日/第 008 版专版
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思兰
作为青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大学要将育人工作当成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其核心是立德树人。要围绕知、情、意、行四大方面,整体提升对青年人的德育教育水平。道德教育不仅要涵盖道德理性教育,还应充分重视道德情感教育。中国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以文化人和日新其德,不断锻炼道德品格,止于至善。儒家伦理强调美德与修养,并且重视仁爱的道德情感。儒家的道德情感和价值信念具有现代意义,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对人的成长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西方文化史上也有着穿越历史时空的遥远呼应。
道德情感的哲学意义
道德情感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历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西方伦理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出了追求至善和幸福的人生理想,讨论了多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亚里士多德提倡教化理性,将实践视为求善的活动,而情感所具有的认知成分对我们实现至善与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注重德性和情感的培养。 自笛卡尔以来,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感觉主义道德哲学都推动了情感主义的发展。情感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情感,道德是情感的表达。
在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对道德情感的诉求表现得尤其强烈。沙夫茨伯里、哈奇森、休谟和亚当· 斯密等哲学家均高度重视情感在道德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沙夫茨伯里提出了道德情感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情感,道德情感能引导人们趋向于善。道德情感主义受到剑桥大学的柏拉图主义思想影响很深,反过来又在英国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广泛传播,对大学里的美学思想和人才教化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