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5 月/13 日/第 008 版专版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源
目前,就业形势愈发紧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愈发凸显。社会环境、教育制度、个人素质等因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与高校的配合,并建立一套完整全方位、立体化心理疏导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
问题类型
其一,功利性心理。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既能发挥专业知识,又可以体现社会价值,并且有较高经济收益的工作。当前的一些错误观念催生了功利性心理,然而人的价值体现并不仅限于个人发展,也与社会整体价值息息相关。因此,既尊重自我意愿,又结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才更切合实际。
其二,从众性心理。部分大学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缺乏主见,不过多考虑工作与自身的适配性,如群体性报考公务员、通过考研延迟就业等。从众性心理并非大学生独有,但大学生需要避免盲从社会影响与他人评价。
其三,求稳定心理。部分大学生倾向于稳定性强、风险性小、具有保障的工作。对稳定职业的追求往往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当前,“ 一种职业干终身” 的传统职业观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有必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其四,求完美心理。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优秀而对自己期待过高,无法根据就业市场需要来调节自身要求,以致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