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科学报/2022 年/5 月/10 日/第 004 版高教聚焦
中西部高校“ 头大尾小”,顶尖研究型大学“ 老龄化” 凸显
高校教师年龄结构面临“ 交接期” 挑战
本报记者 陈彬
当中西部地方高校里年轻教师的面孔变得越来越多时,一些顶尖研究型大学却出现了教师结
构“ 老龄化” 趋势。
这种迥然不同的年龄结构和趋势,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发展提出了不同挑战,但同时又把一个相同的难题抛给了它们——面对未来十年新老教师接班的“ 关键期”,我们该如何重新创造一片“ 非功利化” 的文化氛围,让不同代际教师更顺畅地交流与传承?
再过几个月,北京某高校教师刘江(化名)就将迎来自己从教 30 周年的日子。
1992 年,本科毕业多年后的他重返学校,成了一名大学老师。当时他考虑最多的问题是“ 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30 年后的今天,他考虑的问题变成了“ 怎样站好最后一班岗”。
像刘江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鲍威基于对 1992 年~2017 年间,80 余所部属院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关联性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在国内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年龄结构已经出现“ 老龄化” 趋势。
但对于这一结论,刘江并不认同:“ 明明我身边的年轻老师越来越多了啊!” “ 塔尖” 与“ 塔基” 的结构性差异
刘江的感受也并非没有相关研究支持。
不久前,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张抗抗针对中西部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进行了一项数据研
究,最终得出以下结果——
“ 中西部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呈‘ 鱼形’ 分布,即头大、尾小,青年教师平均占比过高,资
深老教师占比相对较低。” 张抗抗对《中国科学报》说。
举例来说,太原理工大学 2020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该校专任教师队伍中,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高达 63.3%,46~55 岁中生代教师比例为 26.6%,56 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 10.1%;西部的长安大学三个年龄阶段教师对应比例分别为 64.43%、21.87%和 13.7%。
“ 实证研究表明,从长远看来,老年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正面影响,但相较之下,老年教师由于其工作经验更加丰富,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要明显大于中青年教师。 ” 张抗抗说,因此,中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失衡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队伍效能的充分发挥产生阻滞作用。
张抗抗口中的“ 实证研究”,指的是几年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蔡文伯针对高校专任教师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的一项计量分析。根据他的研究,在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教师队伍结构因素(如年龄、职称、学历等)中,年龄因素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率排在第二位。
然而,如果将研究对象从中西部高校移至国内顶尖研究型大学,就会发现这些高校面临另一
种风险,即鲍威研究团队所指的“ 老龄化” 问题。
根据鲍威的统计,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在 1992 年时曾一度超过 46 岁,但随着此后高校教师队伍的扩容,至本世纪最初十年,这一数字下降至 42 岁左右。然而,自 2013 年开始,研究型大学教师平均年龄又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至 2017 年已经超过 44 岁。
从不同年龄教师比例看,2011 年,资深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全体教师中的占比约为 6%,年轻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教师的比例则为 51%;而至 2017 年,以上两个数字分别为 8%和 38%。换句话说,青年教师的占比在短短 6 年时间里,减少约 25%。
“ 根据研究,当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资深教师占比分别为 51.2%、43%和 5.8%时,高校的科研产出将达到理论最优值。” 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