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人民日报/2022 年/5 月/26 日/第 018 版教育
攀登之路 勇者不孤
——走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优秀代表
本报记者 黄超 闫伊乔
2017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分两批认定了 401 个教师团队,覆盖各学科门类和东中西各省份。2021年教师节前夕,首批教师团队的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
几年来,广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在科研创新、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今天,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走近其中的优秀代表,感受他们勇攀科研创新高峰的拼搏精神与
使命担当。
——编 者
在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中,飞行器自身产生的重力梯度效应,会严重干扰超高精度的重力梯度仪。针对这一难题,2020 年发表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的一篇论文展开统计学分析,得出了保证校正精度的算式。
这篇论文的多位作者中,有一人的名字加注了示亡号方框——黄大年,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
说并不陌生。论文的第一作者,便是他生前指导的博士生。
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重力梯度仪,是黄大年一生的追求。这个项目可用于石油、天然气、
海底矿产等资源勘探领域。
5 年来持续攻关,同侪和后辈传承了黄大年未竟的事业。10 多篇有他署名的成果相继发表,仪器整机从无到有,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国家。
有人说,科研是孤独的旅程,科学家自愿成为孤勇者。但从黄大年身上可以看到,高校知识
分子接续向科学难题进军,争论、思辨、立言,犹如一道道风景鲜活生动,激情澎湃。
攀登之路,勇者不孤。科研创新的巅峰上,纵然屹立着似乎不能摘取的桂冠,也始终有虔诚
的目光在仰望,有不息的脚步在追随。
黄大年是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楷模,是广大留学人员的楷模,是 1844 万名教师的楷模。他的
精神激励的不仅仅是单个团队、 几届学生、 某所学校, 而是一个领域、 一批学子、 一代科研人⋯⋯
探索科学无人区以及前沿技术,具有难以预料的风险。但凡伟大的事业总要有人涉险,坚持
为国家和人民“ 探险”,就不会迷失方向
马克思讲过: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
达到光辉的顶点。”
“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在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里,不少人把自己置身“ 岩墙之
下”,探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都是家常便饭——
何川,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师团队负责人,早年留学国外,放弃高薪教职回母校任
教。
汶川地震后,缺生活物资,要救援力量!尽快建成抗灾能力强、安全便捷的高速公路的任务,
第 1 页 共 5 页
更多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摆在眼前。但余震频发、落石飞溅,恶劣环境可以想见。
无路可走,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往地震山区走。
何川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关。白天,深入随时可能塌方的隧道。晚上,在赈灾帐篷中秉烛探
讨破题之法。
如何大规模建设交通设施,还要安全又迅速?国外可借鉴的工程经验几乎空白。但灾区群众心急如焚。顶着压力,团队突破技术禁区,施工人员日夜奋战,短时间内建成了映汶、广甘高速两条“ 生命线”。
这些年,川藏铁路、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技术难题层出不穷:高海拔地区长大隧
道建设难,地震频发带来塌方频繁,岩爆、冻胀、高地温等也必须面对。
翻山越岭,何川团队在“ 人类生命禁区” 穿梭。行程半月,海拔 5000 多米,到雀儿山隧道现场踏勘;长达 5 年,深入鹧鸪山隧道测试结构冻胀⋯⋯
不受百炼,难以成钢。终于,这项关键技术——高海拔地区建设营运大型公路隧道——走向
成熟。“ 闷不死、震不垮、冻不坏”,在祖国西南地区,新的通道一条接着一条。
…………
当今科学界,学科交叉是产生原创性研究的重要源泉。圈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