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0 月/25 日/第 007 版专版
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三条路径
南京邮电大学X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傅亚宁
劳动创造历史,也将开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体现了劳动创造价值、按劳分配的经济ZZ基本原则,也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明确指向。2020 年,教育部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对劳动教育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和部署。各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以劳动教育非教育化、非课程化、非全面化为代表的现实困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破局之策。
应对劳动教育“ 非教育化”,实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协同化。教育培养一定规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出劳动能力强、劳动素养高,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根本使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该是学校专门组织,涉及劳动观念、技能、知识、素养的教育,借此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升国民劳动素质的目标。
当前,部分高校因为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解不透彻、不到位,使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 非教育化” 趋势。高校劳动教育狭义上指高校专门组织的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往往是“ 有劳动而无教育”,没有专门组织劳动教育,经常“ 搭便车”,存在以校园活动、主题任务、体育锻炼等替代劳动教育的情况。高校劳动教育广义上指能够影响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所有劳动实践活动,现实中常常是“ 有教育却无劳动”。大部分高校明确了劳动教育主要依托的课程,有的高校还设定了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劳动教育学时要求, 但是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精心组织, 放任 “ 自由田”,常有劳动教育从本到本、不出课堂的现象。
面对劳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不紧密,未能实现劳动教育最终目标的现状,高校要从三方面着手,实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