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0 月/11 日/第 003 版语言学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基于共情修辞理念的探讨
山东大学(威海)国际教育学院 李克 朱虹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各个国家不仅要维持自身独有的特色,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让世界各国认识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如何使更多外国人接触、理解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传播与修辞问题。我们认为,要基于共情修辞理念,使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以共情的形式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将成为情理交融的修辞行为,从而更加符合我国“ 以仁为本” 和“ 以人为本” 的大国气度。
概念考察
共情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路径。情感共情指对他人的情感作出相同或类似的情感反应,带有人类本能色彩并通过情绪或情感感染实现。认知共情指深入理解他人处境,知晓他人情感的产生原因,并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反应。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早已相通相融,调节着人类对理性与情感的运用。共情的概念虽然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但在社会实践中,共情作为一种几乎人人都要使用的工具,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交流方式。
基于共情促进人际交流的作用,我们提出了共情修辞理念。该理念结合了心理学与修辞学,将修辞目的、受众、修辞者、共情、修辞策略等主要元素囊括其中,提倡将共情贯穿到修辞实践中,具有强大的实践可行性和理论阐释力。共情修辞指的是“ 在修辞目的的驱动下,修辞者有意识地使自己进入对受众的共情状态,在能力范围之内达成与受众情感的时间同步和类别同向,并能够清楚判断受众和自身情感类型及来源,区分受众和自我表征,随后设定并施行修辞策略” 的修辞机制。
实践应用
践行共情修辞理念,是目前人际甚至国际交流中需要秉持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在当前国际交流中,建立于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情感极具重要性,也是塑造健康和谐的“ 情感共同体” 的前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