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想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8 月/17 日/第 009 版艺术学
立足中华文化传统 感悟中华美育精神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冯学勤
2018 年 8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 8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育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传统,同时结合现代美育观念来加以理解。中华美育精神,表现为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审美、身体与心灵、艺术与人生、自然与自由的五个维度的统一。“ 内圣外王” 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尽善尽美” 意味着道德与审美的统一,“ 身心一如” 意味着身体与心灵的统一,“ 生生之仁” 意味着艺术与人生的统一,“ 天人合一” 意味着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内圣外王: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 内圣外王” 一语本出自《庄子》,宋代以后,这个说法逐渐流传开来,以此来阐释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结构,以及最为理想的人格形态。儒家《大学》中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为内圣路径,而后四目则为外王路径。无论是内圣还是外王,美育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内圣外王,也构成个体心性涵养与社会事功实践相贯通的人格培养目标。
《乐记》称: “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就内圣——德性的培育而言,美感涵濡理念,使之真正深入人心,最终促使德性走向完成,此即孔子成于乐” 的意义;就外王而言,礼乐与刑政一道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内圣外王合用,要求心性的涵养与ZZ的事功相贯穿,理想人格的陶铸与社会责任的担当相融通,构成中华美育精神的首要特征,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尽善尽美:审美与道德的统一
《论语· 八佾》称:“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相传是古代圣贤君主——舜时代的音乐,《武》则为周武王时代的音乐;孔子尊《韶》 ,是对“ 三代之治” 亦即中国古代士人ZZ理想家园的怀想和追慕,并用“ 尽善尽美” 这一至高的价值判断,来形容这一音乐所表征的时代;相比之下,在孔子看来,武王虽终结了商纣的残暴统治,开创了西周盛世,却是以暴力换和平,与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有亏,于是未能尽善。
“ 尽善尽美”,要求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