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18 日/第 010 版专版
数字文化赋能青年文化自信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孙君芳
数字文化是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业态表达,是依托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对文化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实现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共享。它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继河南卫视《唐宫夜宴》、“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等热播后,2022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 ,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传统文化作品的创新演绎,掀起了中华文化数字化的新高度,点燃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愈发成为新时代青年热捧与消费的主流。
从“ 传统文化” 到“ 数字文化”:文化自信的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突出表征, 是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资源,更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源泉。新时代青年对于数字文化的“ 圈粉” 表明了青年群体在文化自信上的情感认同、行动认同以及深层次的价值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一脉相承。
第一,呈现为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指对他人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等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绪表达。数字文化虽然存储于虚拟世界中,但青年群体在媒介平台上的互动,流露出的情感与表达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国家宝藏》几乎每期节目都会有“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 的弹幕刷屏,青年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文物的喜爱和赞美,无形中也传承了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体现为文化自信的行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