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17 日/第 006 版专版
大力发展高质量课后服务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陈继旭
高质量课后服务是落实“ 双减” 政策的强力支撑,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然之义。课后服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家庭及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出现。我国课后服务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这 30 年左右的历程中呈现出从个体诉求到普遍需求、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整合、从托管服务到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的“ 双减” 政策对课后服务的价值导向、功能定位进行了清晰规定,有效解决了主体边界模糊、经费收支受限、保障措施不足、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对破除现实阻碍、规范服务标准、发展高质量课后服务,提供了有效指引和强力支撑。因此应积极探索发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有效路径。
一是合作共育,保障课后服务师资与场地。稳定的师资队伍和场地是确保课后服务开展的基本要素。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教师是主力。“ 双减” 政策指出,要“ 配足配齐教师”,“ 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根据托管学生数量配备足额教师,并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与福利待遇,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要尊重教师意愿,不强行摊派,根据教师情况实行“ 弹性上下班制”。将课后服务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 调动教师积极性。要吸纳多元主体合作共育,可制定准入标准,鼓励一些公益组织参与课后服务;发挥老年群体的力量,从“ 老有所用” 角度构建跨世代的文化和情感交流机制;引入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建立大—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在服务场地方面,活动场地以学校场地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学校范围,可以根据活动形式拓展服务场地。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课后服务的场地面积、空间环境、活动设施、安全风险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开放运营空间,使运营场地、运营形态更加多样化。可在教育主管部门倡议下,建立合作育人共同体,同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观、展览馆、博物馆、风景名胜区等场馆签订定向服务协议,设立课外服务网点,丰富课外活动形式。
二是学生为本,营造课后服务良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