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17 日/第 006 版专版
落实“ 双减” 政策应考虑乡村教育的特殊性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曾文婧
“ 双减” 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学校也积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有关规定,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学校课后服务。“ 双减” 政策的推出,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性。落实“ 双减” 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教育的特殊性,要基于乡村教育的特点、优势及需求,探寻属于乡村自己的“ 双减” 之路。
考虑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双减” 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此背景下,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在生育率下降、乡村学龄儿童大幅减少的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许多乡村学生主动或被动地进城上学,乡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减,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量存在。当前基于理想学校规模设定的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乡村学校规模效益低的事实,使得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发展面临困境。在“ 双减” 背景下,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高效课堂,提供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愈发突出。一方面,由于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教师原本的教学工作负担较重。“ 双减” 政策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后,乡村学校缺乏师资补充或外援,课后服务基本由本校教师承担,这进一步加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需要教研团队的专业支持。在“ 双减” 政策实施后,许多城镇学校将改进课堂教学、优化作业管理纳入学校集体教研体系,通过教研组的引领带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和作业改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