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8 月/24 日/第 003 版经济学
区块链: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抓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渠慎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建立一个全球高度可信任机制,较好地包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形成关于全球经济治理标准的共识,是一大难点。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包容性和去信用化是区块链的最大特点。通过构建具备高度互操作性与可靠性的数据处理平台,区块链或将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堪称“ 革命性” 的技术解决方案。
首先,区块链可成为支撑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基础设施。由于当前不同政府部门、多边组织和跨国公司数据各成体系,有必要将这些数据在区块链底层链接成统一整体,进而支撑跨国别、跨区域的多边项目发展计划, 在去中心化应用层开展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各类实践, 如 《巴黎协定》中的国家自主贡献交易、跨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跨国标准和报告体系建设、多边共识协议签署修订等,由此建立起全球性的跨国平台。在分布式记账技术支撑下,各类商业资产和项目将被分配不可篡改的 ID 标签,并与信息系统和监管服务无缝连接。各类群体均可将信息上传至该平台进行处理,成为分布式记账中的节点所有者,并对上传数据负责。区块链可提供不可篡改、可经审计的有效数据保障,而数据流动的高透明度与匿名性确保数据所有者能够有效管理交易流程,且无需担心数据的隐私问题。
其次,区块链可在包容多边的同时开展合规监管。区块链能够时刻监控项目的合规性,确保系统在“ 海纳百川” 的同时做到“ 正规有序”。根据不同行业的技术标准,区块链可追溯项目数据是否合规,特别适用于需要定期上报数据的公共设施所有者或运营商。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可在区块链网络中设定罚款、征税、限制交易等惩罚措施,并对此规则予以清晰描述,确保执行有理有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区块链可将智能契约、物联网设备等嵌入到流程的不同阶段,从而赋予监管更高的一体化与自动化水平。例如,对地方空气质量监测站而言,其需要定期对空气数据质量进行识别和分析。通过传感器自动记录并传输空气质量数据,在区块链系统的自动化监测服务下,来自不合规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及其负责部门将会被标记出来,上报给环境监管机构。一旦数据被记录上链后,自动化的智能上报与监管服务体系将会开始运转,把卫星影像、远程物联网传感器、工程报告及管理报告中的数据资源打包上传。官方机构将会对这些数据进行追溯,并根据区块链系统建立的环境保护、公共治理与反腐败标准,审查企业污染处理、环保部门监管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再次,区块链可推动大范围多边协议的有效执行。区块链可用于大范围多边协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多边贸易协定等) ,以此提高协议执行效率与流程的透明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例,《巴黎协定》建立了“ 承诺+评审” 的国家自主贡献合作模式,缔约方需提交各自国家自主贡献的信息和核算规则,并可就国家间的国家自主贡献转移交易进行协商。区块链技术可对这种跨区域的广范围协议进行审核监测,跟踪国家自主贡献的资金流向。区块链的高透明度与不可篡改性将显著提升伪造交易的难度,并借助错配资金的手段,对企业或政府的寻租行为进行严格限制。通过这些技术方案,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的投资、研发、碳排放审计等协议内容将得到更好落实,汇报标准和流程将更为规范,特定部门所需的报告数据也可依托区块链的数据追溯功能自动生成,确保建立稳健的碳排放核算体系。
最后,区块链可为“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每一阶段都需各参与方达成信任关系, 但这种信任关系在 “ 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