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9 日/第 003 版经济学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 师博
X的十八大以来,X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 2012 年的 11 万亿元增长到 2021 年逾 45 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21.6%提升至 39.8%。数字经济是一种创新融合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不仅会加速数字技术创新更迭,还能够丰富应用场景,引发多领域系统化、多元化的突破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促进关键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和数字技术。数据是经过智能化加工的劳动资料,经过对数据的智能化改造并发挥其作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协作模型相较于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的机器体系摧毁了传统生产车间内部基于零配件和流水线的单一产品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 虚拟车间” 和数字孪生技术,主导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得大规模多样化生产成为可能,催生范围经济。数据在转变为生产要素的同时还在逐渐资本化,并演化出兼具生产关系属性和生产能力属性的数字资本,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设备、数字平台、多源异构数据以及数字技术人才。在数字资本的生产关系和功能属性的作用下,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生产组织随之提高了商品生产效率、 商品周转速度和货币流通速度,也使传统劳动、知识劳动和新纳入的社会劳动得到重组,创新效应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在此基础上以数字化重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过程将更加开放包容。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围绕通用技术的扩散过程形成互补性投资,依托规模经济进一步释放部门协同效应、诱发产业间需求形成自激式增长,引发各技术系统自增强效应,最终增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数字技术缩短创新周期。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和信息已深度渗透进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精准获取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数字技术使得数据信息井喷式增长,也促使数据爬取、存储、挖掘、清洗和分析技术快速发展,提升了企业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大数据平台可以收集、处理、分析市场运行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从多渠道广泛收集消费者及潜在用户的购物偏好、搜索记录、使用评价等个性化数据。企业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画像等信息化手段深入了解产品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在此基础上研判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运行状况及时调整方向、优化生产布局,进而结合消费者需求实施新产品开发,激励企业从事治理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同时,数字技术的可重新编程性和数据同质化特性改变了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实践,特别是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内将开发过程虚拟化,并基于模拟结果选取最优方案,以降低产品复杂度,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企业发布的新产品通过互联网能快速获得用户的测试与反馈,易于企业研发出消费者满意度更高的产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互联网知识外溢催生包容性创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将过去隐形、未充分利用的知识、惯例等显性化、要素化,并以极低的成本推动这些数据要素的积累、交流和扩散,有力地促进创新活动广泛、深度开展。互联网平台发挥高效联通、溢出扩散等驱动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数字化渗透为创新活动由地理空间集聚向数字空间集聚提供了契机。依托创新要素数字化,可构建融合互惠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采取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提高创新要素跨领域、跨方向、跨区域的协同能力,最大限度整合区域创
第 1 页 共 3 页

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有序的流动。进而凭借超大规模市场,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度,引发更大范围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在数字空间的整合和重构,有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区域创新效率和创新外溢效应。此外借助互联网形成的共享氛围增加了知识、经验等创新源泉的社会供给,线上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专业问答层出不穷,企业获取创新相关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也拓宽了研发创新的渠道。
数字经济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超大规模市场中,数字经济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科技成果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