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2 年/10 月/9 日/第 010 版镇江 奋进新时代 苏写新篇章
实干担当谋发展 争先进位勇突破
丹阳开发区 奋力书写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
金秋九月的丹阳开发区,处处涌动着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项目建设现场,工程车辆穿梭,塔吊高耸林立,工人们挥汗如雨⋯⋯行走在开发区多个重点产业类项目现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人感受到丹阳开发区急切奋进的步履。
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产业强市主阵地,今年以来,丹阳开发区紧紧围绕镇江和丹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 瞄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 秉持 “ 产业立区、 产业兴区” 的理念, 提振 “ 争”的士气,昂扬“ 争” 的状态,强化“ 争” 的本领,深入实施“ 产业强市” 一号战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为打造丹阳产业强市的先行区、创新区和示范区“ 虎跃而起”。
产业强区 激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如今的丹阳,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越,各领域发展如火如荼,处处都充满了活力和商机。 ” 日前,在位于丹阳开发区北部产业园的锃道智能装备公司项目施工现场,谈及丹阳开发区的发展前景和营商环境,该项目负责人朱文庆说。
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丹阳开发区一直牢牢锚定在全市版图中增加自身分量的目标,把发展产业当使命、抓项目建设像拼命、视营商环境如生命, 坚持以高质量产业项目、 高水平营商环境, 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 “ 项目为王” 理念,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丹阳开发区经济指标稳中求进,重点项目全市领跑,60 个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中,18个项目列入镇江市重大产业项目清单。总投资 70 亿元的恒美光电偏光片项目,是今年丹阳投资体量最大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今年 1—8 月,该区完成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 279.4 亿元,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额46.9 亿元, 同比增长5.6%; 制造业投资额30.1 亿元, 同比增长18.8%;实际利用外资 6213.9 万美元。
今年 9 月,位于丹阳开发区的“ 日本(丹阳)车零部件产业园” 正式更名为“ 中日(丹阳)智造创新合作园”。作为全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中日(丹阳)智造创新合作园以国际化为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运营,现一期和二期已吸纳日企 22 家、中企 6 家。今后,日企落户布局将以中智园为核心,根据具体项目优化落户到开发区各相关功能园区,使日资企业在专业园区能获得更好的基础性资源和服务,同时带动园区产业水平的提升。
围绕全市大健康产业链发展目标,丹阳开发区着力推进西部、北部园区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园创成省级大中型企业融通发展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安全应急示范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安全应急示范产业基地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优化级、支撑重要应急保障的示范平台。对科创园、众创园等各类特色型园区,把好项目准入门槛,吸引“ 专精特新” 等优质企业入驻,同时梳理全区的闲置厂房,大力推进“ 零地招商”,招引助推产业升级的优质项目。
创新驱动 打造人才发展“ 聚宝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丹阳开发区始终以“ 五坚持五提升” 人才工作体系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 政产学研” 合作,大力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今年以来,该区共引进外国高端人才 64 名;全区 11 家企业、18 人已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3 个创新团队、5 名创新性人才申报江苏省“ 双创人才” 项目,
11 名创新人才申报镇江“ 金山英才”;61 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0 余家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后备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培育重点后备上市企业 1 家(富联通讯) ,上市后备企业 5
第 1 页 共 3 页
家。
强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 的理念,主动下好“ 引进棋”,认真落好“ 关键子”,奋力实现人才工作“ 跑起来”。丹阳开发区全面对接落实好省“ 双创人才” 计划、镇江“ 金山英才” 人才计划、“ 丹凤朝阳” 人才计划,加快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参加各级人才对接洽谈会、推介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 乡情引才” 工程,打好“ 乡贤牌”,建立“ 本籍在外优秀人才” 信息库,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报会、联欢会等形式传递乡情,吸引本籍人才回乡创业、回报家乡。完善《招商绩效考核办法》 ,将招才引智纳入考核加分项,真正建立同频共振、一体推进的“ 双招双引” 机制。
聚焦平台支撑,打造人才发展“ 聚宝盆”。丹阳开发区完善各类创新研发平台、创业孵化载体,力争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提供更高效的平台。按照新兴产业定位,大力推动集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中心于一体的总投资 10 亿元、占地 50 亩的科创园二期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形成创业、创新、创投跟进的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推动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重点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推动有条件的园区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孵化器,提升园区吸引力,加快人才项目产业化。积极整合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眼镜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专家工作站等平台资源,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