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四川经济日报/2022 年/5 月/10 日/第 003 版理论· 评论
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干出园区发展新天地
——对绵阳经开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思考
绵阳经开区X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陈鼎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 时期,我国市场主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增市场主体 6000 多万个,为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活力和韧性作出了重要贡献。绵阳经开区 5 年间新增市场主体 6400 余个, 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带动了产城融合发展和园区经济体量节节攀升。今年是 “ 十四五” 关键之年,绵阳经开区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先手棋”,大力深化市场主体壮大行动,增强发展活力动力,厚植经济发展基础和动能,努力干出发展新天地。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越有活力,经济发展就越有动力。2018 年 11 月和 2020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 对保护市场主体、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肯定各类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入新发展阶段,市场主体在保持创新活力、保障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济持续增长动能源自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李克强总理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助力市场主体“ 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青山” 就是中国上亿市场主体。我国市场主体规模庞大,截至 2021 年底,已有各类市场主体 1.54 亿户,其中企业 4842.3 万户,个体工商户 1.03 亿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奠定了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根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只有让市场主体拥有活力,才能有效增加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绵阳经开区作为西部内陆产业园区,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中,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近来民间投资总量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近 70%,而大量市场主体正是民间投资的主要来源, 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于经开区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市场主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排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各类市场主体是创新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民营企业。从“ 十四五” 时期开始,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趋势更加明显。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绵阳正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构建成渝绵创新“ 金三角”,绵阳经开区作为绵阳“ 一核” 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加快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市场主体,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三)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根基系于市场主体。“ 六稳六保” 的核心就是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据统计,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 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其中 9000 余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 2 亿。特别是 2020 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亿万市场主体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 定海神针”,带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复苏。在经济体量严重偏小、区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民生领域尚有较多短板、历史欠账较为沉重的情况下,绵阳经开区只有守护好市场主体这个根基,不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落实六稳六保任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务才有坚实基础和保障。
二、当前绵阳经开区在市场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自 2000 年设立以来,绵阳经开区用短短 20 年时间,完成了从沧海桑田到现代化城市、从阡陌交通到大道纵横的历史巨变。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 10 年来,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21.3%,2021 年实现 10.35 亿元,是 2012 年(1.83 亿元)的 5.66 倍。这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是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奋斗贡献的结果。发展成效虽然明显,但绵阳经开区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 高增长” 与“ 低总量” 并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近两年经开区市场主体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2020 年、2021 年辖区市场主体增速分别达到 25.35%、180.49%,增速连续两年位居绵阳第 1,且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总量来看,2021 年全区市场主体总数为 38977 户,其中企业 6888 户,分别占全市的 9.1%和 7.25%,对绵阳全市整体贡献还不大。
二是“ 高精尖” 与“ 小散弱” 并存。绵阳经开区始终坚持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现已聚集规上工业企业 118 家(不含虹系、东材科技、丰谷酒业),有高新技术企业 57 户、科技型中小企业 919户,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4 个,利尔化学、虹科创新、东材科技等企业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曾分别获得国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拥有多项技术发明专利。然而从结构上来看,龙头企业严重缺乏,2021 年辖区市场主体户均注册资本仅为 157.41 万元,10 亿元及以上企业仅有 10 户,亿元以上企业仅有 79 户,297 户“ 四上企业” 在市场主体总数中的占比不到 1%,相比沿海国家级经开区和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 服务优” 与“ 承载弱” 并存。近年来,绵阳经开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合作,在全市率先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 干部职工队伍干事创业热情有效激发, 实施企业登记 “ 136 工程”、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等系列创新举措, 企业开办办结时限压缩至 0.5 个工作日以内, 2019 年荣膺 “ 中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2021 年荣获“ 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称号,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