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许昌日报/2022 年/4 月/29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2 年 4 月 26 日在许昌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上
许昌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 年工作回顾
2021 年是X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许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疫情汛情灾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难中求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实现“ 十四五” 发展良好开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坚持“ 项目为王”,推进“ 三个一批”,创造性开展“ 万人助企联乡帮村” 活动,231 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250 亿元,工业投资增长 20.7%,市场主体达到 35 万户,获评全省“ 万人助万企” 活动优秀省辖市。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推动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1331 亿元。鼓励外贸企业开发新兴市场,完成进出口总值 254.6 亿元,增长 88.6%,增速全省第一。全年完成生产总值 3655.4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89.1 亿元、增长 8.3%,在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中国百强城市、河南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中,均居全省第 3 位。
(二)有力有效应对疫情灾情。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 四早” 要求,压实“ 四方责任”,扎紧“ 四个口袋”,严格源头管控,做好人、物、环境同防,在最短时间内把疫情“ 圈住封死、捞干扑灭”,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850 万剂次,防疫免疫屏障有效构筑。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立即启动防汛一级响应,举全市之力抗洪抢险救灾,紧急避险转移安置群众
16.6 万人,守住了不发生人员伤亡的“ 金标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一揽子政策措施,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道路 52 条,抢修燃气管网 432 处,恢复重建因灾倒损农村住房 1505 户,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全面保障。
(三)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速构建“ 633” 工业体系,突出抓好领军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34.3%,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瑞贝卡发制品、黄河旋风 2 家企业入选全国单项冠军,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11 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西继迅达获评全国质量标杆企业,金汇集团入选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同心传动在北交所首批挂牌上市。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过 200 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79 家,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发展壮大现代金融,新增信贷投放 228 亿元,完成直接融资 199 亿元。加快发展数字产业,上云企业新增 3016 家,5G 网络实现县城以上城区全覆盖。
(四)统筹抓好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郑许市域铁路(许昌段)即将建成,许港产业带发展规划获批,许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郑汴许“ 黄金三角区” 纳入省重点工作,许昌从郑州都市圈“ 南大门” 成为“ 核心区”,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更新行动,367 个项目完成投资 499 亿元。集中开展中心城区房屋安全隐患整治,拆除隐患建筑 700 余万平方米。有序推进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第 1 页 共 7 页
中心建成投用,“ 莲城智能体” 项目荣获“ 2021 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投入财政资金 5.65 亿元,完成扶贫项目 383 个。粮食生产在受灾之年再获丰收,总产达到 289.7 万吨。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53 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4 个。改造农村户厕 6.5 万户,改建提升农村道路 153.5 公里,创建省级“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示范村 55 个。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得国家批复,所辖县(市)全部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长葛市、禹州市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中分居第 6、第 10 位。
(五)持续加强全域生态保护。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达 262 天、提前 27 天完成省定目标, 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 100%,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实施 “ 无废城市” 建设,55 项试点指标全部达标,4 个经验模式全国推广,许昌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年度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城市。持之以恒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完成绿化面积 11.4 万亩,建成“ 果树进村” 示范村 57 个。稳步启动“ 双碳” 行动,9 家电力企业上线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学校
集团化办学等改革全面推开。稳妥推进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市场化改革、巡游出租车改革。持续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9 个医共体挂牌运行。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批复实施,保税物流中心(B 型)封关运营,中欧(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发车运行。全面
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审批、“ 最多跑一次” 均占比 99%。精准开展招商活动,新
签约项目 290 个,累计到位市外资金 763 亿元。持续扩大对德合作,新签约对德(欧)合作项目
10 个,新落地项目 8 个。
(七)倾心倾力保障改善民生。顺利完成省、市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 72.6%。全面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 5 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1 万人,城镇“ 零就业家庭” 动态保持为零。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职工医保待遇稳步改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持续提高。超额完成省定棚改任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16 所、中小学 20 所。积极推进 17 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统筹抓好扫黑除恶、信访维稳、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同时,我们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高标准、高质量开展X史学习教育,持续改进作风,强化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切实抓好国防和国防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强化,驻许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顺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得到加强。统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社科、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和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许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诚挚的感谢!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层次偏低,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短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较慢;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教育、卫生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疫情走势仍有变数,企业、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交织叠加。同时,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工作人员能力作风存在差距。我们一定正视问题,认真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2022 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 2 页 共 7 页
今年是X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开启许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当前,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稳固。但也要看到,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发展的动力蓄势跃升,产业基础坚实,民营经济发达,开放优势明显,市场活力强劲,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特别是中央提出的七大政策组合拳将持续释放红利,省委“ 十大战略” 将把多重叠加的国家重大战略转化为发展势能,郑许一体化也将驶入快车道,激发出更强的“ 融合效应”,这些都为许昌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机遇和条件。只要我们按照“ 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的工作要求,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机遇、砥砺奋进,许昌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省第十一次X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市第八次X代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 两个确保”,落细落实“ 十大战略”,聚焦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 五个强市” 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 六稳”“ 六保” 工作,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以优异成绩迎接X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9%,CPI 涨幅控制在 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5.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1.5 个百分点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 4.9 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粮食产量稳定在 280 万吨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5%。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和坚持好 5 个原则:一要坚持稳中求进。既要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要争先进位,加快提档升级,努力实现有速度、有效益、有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二要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理念创新开创发展新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重点领域创新推动形成全方位创新格局。三要坚持改革开放。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依靠改革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四要坚持人民至上。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办好省定、市定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五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全局、协调各方,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强化工作衔接协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2022 年重点工作
主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压茬推进 “ 三个一批”,实施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抓好远东传动轴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349 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 1800 亿元以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项目储备总量和质量,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源源不断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壮大新型消费,培育时尚消费,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夜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强老字号挖掘与保护,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鼓励胖东来、万达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曹魏古城等商业街区,常态化开展促销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释放县乡消费潜力。
第 3 页 共 7 页
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加快发展数字展会、大数据营销等外贸新业态,提升传统外贸数字化水平。支持瑞贝卡发制品、远东传动轴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美国、欧盟、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海外仓布局。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力争市场采购出口额达到 30 亿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独立站,加快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业务。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 万人助企联乡帮村” 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不折不扣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严肃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加快“ 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市场主体达到 40 万户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40 家以上。
(二)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 智慧岛” 双创载体建设,实施政研企联合创新行动,积极推动与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央企合作,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30家以上。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及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达到 60%以上。
激励企业大胆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春笋” 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100家。引导企业走“ 专精特新” 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瞪羚” 等创新型企业,新增省级“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40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8 家。
大力引育创新人才。深入推进“ 许昌英才计划”,积极参与省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专项行动,力争入选“ 中原英才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达到 20 人左右,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达到 10家左右,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