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康日报/2022 年/4 月/18 日/第 005 版经济特刊
全产业链推进 富硒首位产业提质升级
——安康市打造“ 千亿级” 富硒产业集群的调研与思考
安康市委常委、副市长 陈晖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 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立市之业进行培育,富硒食品产业连续多年保持 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21 年富硒食品实现产值 509.2 亿元,综合产值达 750 亿元,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富硒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扩大安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富硒产业已被写入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并纳入全省“ 十四五” 规划,2021 年省政府将安康富硒食品产业作为全省 23 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 十四五” 期间,安康市将围绕打造“ 千亿级” 富硒产业集群和优势区,在做优基地、做大龙头、做强科研、做特产品、做靓品牌、做实融合上持续用力,全产业链推进富硒首位产业提质增效,促进高水平产业振兴。
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按照“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的思路和“ 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 的策略,聚焦富硒茶、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富硒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安康共有富硒农业园区 1530 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 299 个,带动农户 22.8 万户,富硒茶种植面积达 108 万亩,富硒魔芋种植面积 60 万亩,富硒核桃面积 200 万亩,富硒生猪年饲养量 300 万头以上,富硒水产品产量超过 4 万吨。规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业 255 家,工业加工园 15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省级 2 个),开发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 300 多个,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
(二)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依托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相继建立 4 个“ 国字号” 科研机构、6个省级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3 个院士工作站、26 个专家工作站,组建了 17 个富硒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了“ 国家级首席专家+地方学科带头人+科研推广单位+现代经营主体” 的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体系。以富硒产业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为重点,实施富硒产业重大科技项目 46 项,专利授权 65项,制定修订各类标准 52 项,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 52 家、高新技术企业 11 家。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有效注册含“ 硒” 商标 41 件,涉硒相关产品商标 1200 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2 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5 个。2018 年成功注册“ 安康富硒茶”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安康富硒茶” 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 20 位,居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
1 位,品牌价值达 35.16 亿元,获评“ 最具品牌经营力”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0 年成功注册“ 安康汉水鱼” 集体商标,2021 年“ 安康林下猪” 集体商标已通过知识产权局初审,“ 安康核桃”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已获受理。
(四)发展机制逐步健全。 为加快推进富硒产业发展,2019 年安康市成立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设立政府工作机构,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关于加快推进安康富硒茶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安康市富硒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编制《安康市“ 十四五” 富硒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了园区创建、龙头培育、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品牌建设、免费检测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硒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2019 年,颁布《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硒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职责。
第 1 页 共 3 页
存在问题
(一)产业体系薄弱。富硒产业市场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富硒种养业小而散,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富硒产品种类多,但单产品产量低,且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居多,缺乏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的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富硒服务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富硒种养业、加工业与旅游、康养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全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
(二)标准化程度不高。受土壤硒含量不均、农作物聚硒能力差异、生产加工过程中硒流失等因素影响,推进标准化种养殖难度大。因原材料硒含量不稳定,增加了工业化富硒产品达标难度。另外, 还存在富硒产品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富硒产品国家标准目前仅有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T22499-2008《富硒稻谷》 。近年来,安康市虽然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了不少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但标准执行力度不够,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少,无法满足富硒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
(三)品牌实力不强。六大富硒产业中“ 安康富硒茶” 公用品牌有较高知名度,“ 安康汉水鱼”集体商标注册时间短,品牌知名度还不高,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猪肉、富硒核桃集体商标尚未获批,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亟待提升。公用品牌知识产权价值发挥不充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知识产权,存在“ 重申请、轻运用” 问题,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企业在品牌运作中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品牌优势难以发挥,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 单品冠军”产品,就安康富硒茶而言,还没有进入全国 100 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对公用品牌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四)宣传推介不够。虽然近年来“ 中国硒谷” 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中心城区和交通要道只有个别富硒产品宣传标识,没有“ 中国硒谷” 形象宣传牌,宣传氛围不够浓厚,与同为富硒区的恩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相关行业部门对宣传富硒产业主动性不强,到外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