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甘肃日报/2022 年/8 月/18 日/第 007 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 古浪篇
牢记嘱托担使命 感恩奋进再出发
——古浪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十年奋楫,古浪巨变;十载春秋,硕果累累。
X的十八大以来,古浪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生态持续好转、民生有效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X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
2019 年 8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X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X的事业。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深深激励着古浪干部群众。
全县干部群众在巨大的鞭策鼓舞下,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的信心信念、更加饱满的干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市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奋力脱贫攻坚 接续走好乡村振兴“ 赶考路”
建成绿洲小城镇和 12 个移民新村;搬迁安置南部高海拔山区群众 1.53 万户 6.24 万人;累计减贫 14.23 万人;130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 2020 年,古浪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
数据的背后,是古浪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是“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坚定信念的生动反映,也是全县上下心怀使命、奋力攻坚、笃定实干的生动写照。
古浪县从解决好“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问题入手,提出了突破“ 思路、出路、产业、模式” 四大瓶颈制约,推动扶贫开发从“ 单打独斗” 转向“ 兵团作战”,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
聚焦 “ 两不愁三保障”, 靶向发力。 建成自来水管网 4494 公里,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7.75%;建成 5 座大型调蓄水池,总容积达到 1500 万立方米。新改建中小学 131 所,建成村卫生室 144所,新建农户住宅和改造农村危旧房 3.39 万户,全面实现上好学、就好医、住好房目标。
突出“ 六个精准”,着力实施“ 五个一批”,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举全县之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南部高海拔山区 11 个乡镇 73 个贫困村,实现 3 个乡镇整乡搬迁、58 个贫困村整村搬迁。 选派各级帮扶干部近 7000 人,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72.24 亿元。 压实各级帮扶责任,凝聚起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
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做强产业。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 三大特色产业带”,建成日光温室 1.5 万座 3 万亩、养殖暖棚 19.37 万座,蔬菜产量达到 65万吨,牛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 10.36 万头、245.7 万只、208.5 万只,羊存栏量跃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25 家,完成“ 三品一标” 认证 83 个。
一个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稳步推进、一处处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一座座种植养殖基地生机勃勃⋯⋯古浪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
第 1 页 共 3 页

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扎实开
展,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在古浪大地
徐徐展开⋯⋯
找准功能定位 答好高质量发展“ 新答卷”
X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古浪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
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十年。
十年来,古浪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8+N” 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来,古浪地区生产总值连跨新台阶。从 2012 年的 28.88 亿元上升到 2021 年的 72.12 亿元,年均增长 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94 万元,增速连续三年居武威市第一位。
十年来,古浪农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建成高标准农田 27 万亩,完成耕地地力提升 8.08 万亩。农业增加值达到 32.3 亿元,是 2012 年的 3.25 倍,年均增长 7.04%,增速连续三年居武威市第一位。
十年来,古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2.66 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 42.67 亿元、 净增 20.57亿元,连续三年超 40 亿元。
十年来,古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7299 元、净增 15910 元,年均增长 10.2%;农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