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2 年/8 月/12 日/第 004 版学习文苑
南平:青山绿水踏歌行
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 林瑞良
闽山莽莽,建水汤汤。武夷山下这片土地,古老神奇而朝气蓬勃,饱经沧桑却生机盎然。
南平,碧水丹山,钟灵毓秀。起于闽江之源,为福建生态屏障,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居处八闽之北,是东南沿海联接内陆、辐射中西部的“ 主通道”,福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 桥头堡”。
闽邦邹鲁
秦汉时期,闽北属闽越国。东汉建安年间,福建最早设置的五县之中,南平据有其四,即:南平(今延平) 、建安(今建瓯) 、汉兴(今浦城)、建平(今建阳) 。南平寓意“ 南疆平定”。三国时期,在建瓯置建安郡,唐代更名建州,“ 福建” 之名即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来。
把历史的卷轴向前舒展,文明早早地在这里萌芽与滋长。数十万年前,闽北已有人类活动。武夷山葫芦山、浦城牛鼻山、光泽馒头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自原始社会起先民的繁衍生息;入选 2005、200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浦城猫耳弄窑群和管九土墩墓群,将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 1000 多年;武夷山悬崖绝壁上的架壑船棺,无声讲述着 3000 多年前古闽人的神秘传说和朴素信仰;静静矗立的城村汉城遗址,仍可寻见闽越古国的繁华,诉说着 2000 多年前的历史兴替;还有那众多散落在闽北大地的古村落、古书院、古寺庙、古茶道、古廊桥,无不镌刻着时光的印迹。
“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除了闽越文化,南平还有朱子、茶、建盏、建本等熠熠生辉的文化地标。
“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一代大儒朱熹的《九曲棹歌》弦歌不辍、传唱至今。朱熹在闽北“ 琴书五十载”,朱子理学在此萌芽、发展、集大成,并远播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南平因而被誉为“ 道南理窟”“ 闽邦邹鲁”。
悠悠历史长河中,南平贤能辈出、文脉绵长。这里曾走出 2000 多位进士和 20 位宰相,法医学鼻祖宋慈、婉约词宗柳永、抗金名相李纲、文学评论家严羽、西昆诗人杨亿等名人辈出;江淹、辛弃疾、陆游、蔡襄、文天祥、海瑞、郑成功等历史名人都在南平留下历史足迹;江淹夜宿浦城“ 梦笔生花” 及“ 江郎才尽” 的故事令人唏嘘,闽北先贤杨时、游酢“ 程门立雪” 的典故至今脍炙人口。
福山福水出福茶,南平茶文化源远流长。范仲淹的“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陆游的“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生动写就了当时名士大家对武夷茶、北苑贡茶的喜好之情。五代时期,建瓯北苑已成为皇家御茶园,到宋代已有“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之赞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曰“ 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政和更因宋徽宗喜好当地白茶而赐县名。
一片茶,上溯千年;一片茶,连贯东西。武夷山下梅村,一个渡口,流转了“ 万里茶路” 的传奇。这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重要国际商道“ 万里茶路” 的起点,17 世纪伊始,晋商于此出发,将武夷茶运到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写就了长达两个世纪的传奇。
有茶,则茶器生。两宋时期,建窑因烧制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兔毫盏等精美的黑釉建盏而享誉九州。建盏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沿着“ 海上丝绸之路” 漂洋过海,成为“ 友好使者”,蜚声海外。
刀走龙蛇、书香致远的建本则始于五代,建阳书坊在宋代享有“ 图书之府” 盛名,是全国三
第 1 页 共 3 页

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 建本” 与“ 浙本”“ 蜀本” 齐名,更流行至朝鲜、日本⋯⋯
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作出“ 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