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2 年/8 月/10 日/第 001 版
争取战略主动 加快全面振兴
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乐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X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这为新时代辽宁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战略主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新突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辽宁作为“ 共和国长子”,工业基础雄厚、历史文化厚重、发展优势独特,地处经济发展黄金纬度带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资源丰富、海陆通达。特别是经过近 20 年的振兴发展实践,走过了改革脱困、艰难转型、化险除痼、ZZ重塑的不凡历程,具备了实现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只要深刻领会“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X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战略下行动、为实现国家战略服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扛牢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的ZZ使命,着力补齐“ 四个短板”、做好“ 六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加快构建“ 一圈一带两区” 区域发展格局, 以X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锚定共同富裕目标、聚力全面建设现代化,保持战略定力、奋力赶上时代,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织就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锦绣画卷。
肩负战略责任,切实履行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的ZZ使命。“ 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东北、辽宁的战略使命,也是赢得振兴发展战略主动的根本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们既要把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作为重要ZZ任务全力保障落实,又要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见效成势,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统筹谋划推动 15 项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工程,以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抓手,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强有力支撑。一是牵住“ 牛鼻子”,抓住关键、发挥优势。产业安全是保障各领域安全的基础。我们大力实施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和数字辽宁工程,突出抓好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贡献辽宁力量;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筑牢“ 压舱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们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和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障工程,抓好黑土地保护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持续巩固提升辽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主产省地位, 畅通国家北粮南运通道。 三是念好 “ 山海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绿满辽宁、水润辽宁等生态环保领域重大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屏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防止“ 碳冲锋” 和“ 一刀切”“ 运动式” 减碳,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把“ 两高” 项目“ 压” 下去、把高质量发展项目“ 拎” 出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是打好“ 能源牌”,聚焦清洁、高效利用。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们扎实践行“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战略,深入实施能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以建设清洁能源强省为目标,抓住“ 十四五” 重要窗口期,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安全有序发展核能、光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储能技术,打造清洁能源新模式,发挥好国家能源安全通道作用。
第 1 页 共 3 页
抢抓战略机遇,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辽宁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高等院校 114 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14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 家,两院院士达到 58 人,数量居全国第 8 位。迈上新征程,辽宁振兴取得新突破,首先应在科技创新上迈出新步伐。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 第一动力” 和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法宝,始终聚焦“ 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一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我们大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 年)》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采取科技成果折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方式,依法实行产权激励,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 雏鹰”“ 瞪羚”“ 独角兽” 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二是做强做优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重大创新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在高标准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 黄海实验室、 滨海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 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加强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努力创造更多“ 从 0 到 1” 的原创成果,实现更多“ 从 1 到 10”“ 从 10到 100” 的创新突破。三是全力集聚创新人才。我们深入实施“ 兴辽英才计划”,采取“ 带土移植”方式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实行“ 揭榜挂帅”,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振兴发展的实践中。“ 十四五” 时期,辽宁将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 千里马” 在辽宁大地竞相奔腾。
强化战略主动,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对于辽宁而言, 如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能否把握振兴发展战略主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 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不断深化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2021 年进出口总额增长 17.6%,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接踵落地,成为辽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