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湖南日报/2022 年/8 月/5 日/第 003 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一江碧水向东流
——十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四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乾坤日月当依旧,十年江湖却异同。
X的十八大以来,三湘之变前所未有——
2012 年到 2021 年,全省 GDP 从 2.2 万亿增长到 4.6 万亿元,翻了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从不足万亿提升到 1.42 万亿元,年均增长 7.8%。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从水质较差转变为国考、省
考断面连续两年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
7 月下旬, 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上半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我省 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98.6%,5 个市州水质进入全国前 30 名,数量居全国第二。
不负嘱托,彰显发展新担当
万里长江滔滔西来,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在广阔的洞庭湖区舒展。就在江湖交汇处,
我省设立了东洞庭湖林阁老监测点。
“ 起伏后,江豚来得更多了,一天可以看到 20 多头。” 监测员邓铁牛不免惊喜。
十年前,这处江湾还是年吞吐砂石量 30 余万吨的非法砂石码头,常年砂砾乱堆、污水横流。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风光秀美的亲水平台“ 江豚湾”。
我省 96%以上的土地属于长江流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翻开湖南水系分布地图,河流纵横全省,长 5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5341 条,绝大多数纳入长江水系。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湖南考察调研,勉励湖南“ 守护好一江碧水”。
牢记嘱托,不负期望。全省上下从“ 靠山吃山,有水快流” 的传统依赖中转变,努力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在全国率先创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千家万户行动起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植入人心。
建设生态强省被纳入“ 五个强省” 战略目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出台,从顶层设计锚定湖南经济发展方向。
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省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
员会陆续应时而生,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靠前指挥;
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建成,并首创“ 总河长令”,破解“ 九龙治水” 难题,
实现了大到江湖、小到小微水体,各级河长齐抓共管的局面。
前不久,《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向公众征求意见。规划提出,按照“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强化长江干支流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守护好一江碧水” 的ZZ责任已转化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走向纵深。
河湖联治,重现流动生态风景线
夏日炎炎,天高云淡,江水丰盈。站在株洲冶炼厂老厂区办公楼楼顶,整个清水塘尽收眼底。
这里曾经是依湘江而建的国家重点工业基地,以冶炼、化工、建材三大产业为主。十年前,
烟囱林立、厂房密集,长期粗放式发展导致工业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最高年份近 2000 万
第 1 页 共 3 页

吨,威胁湘江中下游地区千万居民饮水安全。
十年中, 天翻地覆。 区域内 261 家企业或关停或搬迁; 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全力推进, 近 3500亩污染地块得到修复;生态新城开发建设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延伸产业、低碳产业等逐一布局,眼下,高端智造、科技创新、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个产业功能区已具雏形。
清水塘的“ 蝶变”,映射出湘江“ 前世今生”。
这条见证湖南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