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长春日报/2022 年/10 月/10 日/第 006 版专刊
打造充满时代魅力的长春首善之区
——朝阳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撰稿 中共长春市朝阳区委办公室
导言
10 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X的十八大以来这 10 年,是朝阳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 10 年。对于朝阳区来说,这是腾飞的 10 年,也是收获的 10 年。
10 年科学发展,10 年辉煌成就。10 年来,朝阳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X员和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 10 年奋力耕耘,谱写出一幅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壮丽画卷。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回顾过去的 10 年,朝阳人倍感自豪。朝阳区广大干部群众将继续认真贯彻X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奋发进取中开创未来,以豪情壮志和笃行实干,奋力谱写朝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0 年来 朝阳区发展取得新突破
10 年间, 朝阳区实现经济总量的跨越发展, 生产总值连跨 3 个百亿台阶, 10 年增量达到 321.7亿元,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783.1 亿元,是 2012 年的 1.7 倍,总量在全市主城区始终保持领先,增速连续 3 年位居城区第一。
实现优势产业的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21 年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 80.4亿元,全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621.2 亿元,服务业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工业能级不断提升,2021 年规上工业产值实现 685.7 亿元,是 2012 年的 4.9 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 10.3亿元,工业支撑拉动作用日益显著。
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环南湖科技服务先导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10 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97 户、科技“ 小巨人” 企业 118 户,截至 2021 年,总量分别达到 313 户和 123 户,是 2012 年的 20 倍和 24 倍,位列城区首位,是全省首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试点区。
实现城乡建设的跨越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提升、保障房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老旧散” 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实现民生事业的跨越发展,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两不愁三保障” 目标整体实现,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探索“ 三社联动”“ 三长联动” 基层治理模式,顺利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终期验收,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X的建设的跨越发展,认真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和X史学习教育,X员干部拥护“ 两个确立”、做到“ 两个维护” 的思想自觉、ZZ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10 年来 用新举措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10 年来,朝阳区坚持高位统筹,科学谋划经济发展。先后提出构建“ 一体两翼、三产融合、一区多园、集群发展” 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明确建设“ 五型城区” 发展目标。近年来,朝阳区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实施“ 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 战略,构建“ 一核三区”空间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都市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构想。在区第十三次X代会上,提出了“ 一
第 1 页 共 3 页

高、两优、三提升” 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力争到“ 十四五” 末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000 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 100 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的县(市)区的“ 三个一” 发展任务。在区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以新型消费引领区、新兴工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先导区、文旅康养及都市农业融合区、绿色宜居示范区“ 五区建设” 作为承接战略布局、强化支撑的战术路径,奋力开创朝阳振兴发展新局面。
10 年来,聚焦转型升级,全力提升产业质效。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全面拓展消费空间,依托“ 四大商圈”、特色街区、商贸企业,不断激发消费集聚效应,桂林胡同美食街、红旗街商业精品街等特色街区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室内山丘景观小镇“ 这有山”,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全力推进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园、中法智能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华翔汽车零部件、一汽富晟特必克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项目建成达产,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致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6 个,建设农村公路 220 公里,绿化美化 4500 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乐山镇被省商务厅评为“ 电商乡镇”。
10 年来,突出项目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