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大理日报(汉)/2022 年/8 月/29 日/第 001 版
文化浸润助推生态文明的大理实践
——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上的演讲
(2022 年 8 月 28 日)
中共大理州委书记 杨国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美丽的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共话生态文明建设,共商可持续发展大计。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和全州 332 万各族人民,向出席此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大理、支持论坛的各级各部门和各国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根据议程安排,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化浸润助推生态文明的大理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 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远在五千多年前,大理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亲仁善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一直与苍山洱海共存共荣,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使大理获得了“ 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文献名邦” 等美誉。这得益于我们“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的生态意识,“ 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 的生态理念,“ 兼乎万物” “ 和谐共生” 的生态智慧。比如白族服饰、器饰上各种自然图案体现的自然崇拜;蕴含丰富崇水观念的“ 耍海会”“ 开海节” 等生态礼俗;“ 五六尺以上的大鱼不捕捞”“ 捞取海草、底泥堆晒作底肥” 等生态经验;白族民居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生活习惯。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或篆刻在碑文上,或记载于史书中,至今已深深浸润在大理人民生产生活各方面,扎根于血脉中,成为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基因。
传承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2015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作出了让“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在X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理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传承传统生态文化中创新,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发展,在白州大地继续书写崇尚自然、保护资源、永续发展的时代故事,开辟了以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传承发展“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生态保护观,坚决践行绿色使命,用绿色手段塑造生态之美。“ 山清水秀生态美” 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坚决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绝迹多年的小熊猫、林麝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重现苍山,消失已久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在洱海连片开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大理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特别在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方面,我们坚持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强力推进“ 七大行动”“ 八大攻坚战” 和“ 六个两年行动”,扎实推进洱海山水项目等工程,洱海水质、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洱海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取得全新进展,实现了从“ 一湖之治”
向“ 流域之治”“ 生态之治” 的根本性转变。大理的实践证明: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优秀的文化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呵护自然,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我们传承发展“ 取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