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贵阳日报/2022 年/8 月/28 日/第 001 版
稳中有进韧性足 撑起工业“ 顶梁柱”
——在筑制造业央企高质量发展见闻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寻启
强省会必须强产业,强产业必须强工业,强工业必须强制造业,强制造业必须强央企制造业。近年来,贵阳市深入实施“ 工业强市” 战略,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大力推动央企制造业在内的“ 1+7+1” 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产业发展的“ 顶梁柱”、科技创新的“ 主力军”,在筑制造业央企聚焦主业、稳中有进,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动能,向着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千帆竞发势如虹。贵阳贵安强工业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筑央企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 486.2 亿元,同比增长 8.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 31.3%。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在筑制造业央企,探访其高质量发展背后的“ 密码”。
挖潜增效产销旺
完成销售收入 8 亿余元,同比增长 65.02%;实现利润 4255 万元,同比增长 325.5%⋯⋯今年上半年,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强势增长,交出了一张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 面对疫情影响、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我们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全力加大挖潜增效力度,促使生产经营品质不断提升。 ” 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健说,通过统筹协调、科学排产,生产单位协同发力、相互补位,生产效能较去年同期增长 1.5 倍,上半年完成铁路货车造修 8349 辆的好成绩。
挖潜增效,正是中车贵阳公司积极开源节流、抢抓市场机遇的生动写照。
在聚焦修造车辆主业的同时,中车贵阳公司持续优化布局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加快相关产业项目落实落地,增添发展后劲——货车、机车、城轨弹簧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 8204 万元,同比增长 112.86%;取得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成为贵州省首家具备此资质的钢结构企业;铁路平车木颗粒增强复合地板项目持续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全面建成并实现批产;智慧停车业务市场取得新突破,获得项目订单 500 余万元;风电项目已与相关地方政府达成合作意向⋯⋯
同时,围绕成本控制这一目标,中车贵阳公司积极配合集团总部开展集中采购工作,加大与供应商的谈判力度,上半年累计降低采购成本 742 万元。“ 以前公司内部的物料代码可能有上万条, 同一个物料可能存在三四种代码。” 高健说, 通过集中清理, 如今物料代码的数量缩减至 4000余条,不仅节约了反复查询的时间,也让采购管理流程更透明、更有可比性。此外,中车贵阳公司今年还加大了对餐饮、招待、维修等 15 项综合费用的管控力度,上半年共节省支出上千万元;深入开展“ 改善不良,杜绝浪费” 专项活动,减少制造及管理过程中的不良现象。
“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央企优势、发挥央企所长,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在轨道交通、智慧车库等方面发力,与贵阳贵安携手开启更多合作,全力在‘ 强省会’ 行动中展现应有的央企担当。”高健说。
智能制造增动能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也是数字经济战略在制造业层面落实的主要体现。通过
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优化企业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
第 1 页 共 3 页
可靠性。
“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走进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办公楼大厅,墙壁上的八个红色大字让人印象深刻。作为航天微特电机、伺服驱动控制、二次电源及小型化遥测设备的专业研制生产单位,林泉电机的产品已广泛运用于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新工程,是集研究、设计、试制与生产于一体的现代航天企业。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品种、小批量成为林泉电机生产订单的常态。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生产方式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计划与组织也较为复杂。在智能制造已成为发展方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