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经济日报/2022 年/8 月/17 日/第 008 版关注
国企:敢干显担当
本报记者 周雷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ZZ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强调三个“敢”字有何意义?本报推出“激发企业能动性”系列报道,看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ZZ基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进
一步激发国企内生活力动力,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对国资国企而言,中共中央ZZ局会议提出让国企敢干,这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要再接再厉深化国企改革,迎难而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中企联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
深化改革 提升能力
今年上半年, 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19.2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2%; 实现利润总额 1.4 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实现净利润1.1 万亿元, 同比增长6.1%; 累计上缴税费1.5 万亿元, 同比增长14.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6.7%。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企业
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也不会改变。
我国是化工大国,但不是化工强国,大量高端新材料依赖进口。由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重组而来的中国中化重拳出击,今年上半年中化连云港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碳三项目首批装置启动试生产,还陆续落地包括环氧树脂产业链、聚合物添加剂产业链、尼龙 66 产业链、ABS 产业链等在内的多个重大战略项目,通过发挥自主技术优势,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其中,扬农瑞泰己内酰胺法尼龙 66 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通过创新原料路线打破跨国公司对核心原料己二腈的长期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中化业绩创出新高:实现营业收入 5849 亿元,同比增长 11%;实现净利润 252 亿元,同比增长 119%。与此同时,中国中化明确服务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化工新材料补短板的产业使命,勇挑重担、敢打头阵。
中国中化董事长、X组书记宁高宁表示,中国中化要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
目标,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完成当好产业链链长、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等多项任务。
随着鞍钢重组本钢顺利完成,我国钢铁业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新格局。为确保产业安全,鞍钢“十四五”规划提出钢铁、矿业“双核”战略,发挥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领先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铁矿资源开发企业。
鞍钢集团董事长、 X委书记谭成旭表示, 预计到 2025 年,鞍钢铁精矿产量比 2020 年增长 50%,2030 年实现翻一番,铁矿石自给率将显著提升,成为保障我国钢铁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稳定器”和防范钢铁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压舱石” 。
企业强,则国家强。面对“两个大局”深刻演变,中央企业作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须心怀“国之大者” ,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激发动力 营造环境
第 1 页 共 3 页

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举措完成率超过 95%。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和落地,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表示,稳定预期和信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挥
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必须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日前,国投、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建材、中国宝武 5 家央企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资监管加快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