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法治日报/2022 年/4 月/12 日/第 010 版地方新闻
为打造“ 一都四区” 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陕西商洛两级法院五年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郑剑峰 孙立昊洋 本报通讯员 任丹江
把商洛打造成为中国康养之都和高质量发展转型区、生态文明示范区、营商环境最优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区“ 一都四区”。这是 2021 年 7 月 30 日召开的中共商洛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新目标,从此“ 一都四区” 成为商洛全市干部群众关注的一大热词。
探索“ 1+N+1” 多元解纷机制、加快“ 两个一站式” 建设步伐,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打造企业诉讼“ 绿色通道”,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留住绿水青山、守护秦岭祖脉;破解“ 立案难”、攻克“ 执行难” 等深层次问题,助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两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目标,聚焦服务保障大局,狠抓审判执行工作,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务实举措可圈可点,为商洛市“ 一都四区” 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在第 50 个“ 世界环境日” 来临之际,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商洛市人民检察院和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共建单位,在二龙山水库管理处挂牌设立“ 商洛市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设立“ 增殖放流区”“ 补植复绿区”,签订《商洛市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共建协议》。
2021 年 12 月,该事件荣获陕西省“ 十大法治事件” 提名奖。这是商洛市借助司法力量护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 近年来,我们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异地修复、劳务代偿等方式,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了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快了受破坏生态资源的恢复和治理,在全省首批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实行环资案件‘ 三审合一’ 和集中管辖新模式。” 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X组副书记、副院长方学民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2017 年以来,商洛两级法院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中,审结公益诉讼和环资案件 480 件,判处拘役以上刑罚 97 人。举办守护祖脉秦岭主题座谈会,编印《秦岭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和《环资法律法规选编》,与相邻的河南、湖北等三省六县(区)法院共同签署《司法保障意见》,共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环丹江流域跨区域的司法联动保护机制。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商洛市两级法院妥善处理商事纠纷,研究建立涉众型破产案件提前会商
机制和破产企业职工欠薪保障机制,防范化解了金融风险。
2017 年至今,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 57543 件,结案标的额 97.21 亿元,审结民间借贷、金融借款等案件 14219 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 286 件,审理合同、物权保护案件 32563 件,确保了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21 年 11 月底,刘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