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公安报/2022 年/8 月/16 日/第 007 版探索实践
东营:奋力书写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公安答卷
本报记者 王志波 通讯员 解朋龙
近年来,东营公安机关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推行“ 生态警务”“ 全科警务”“ 乡村警务”,奋力书写“ 守护母亲河、服务大保护” 的公安答卷。
扛牢生态保护“ 第一责任”
在东营,开门见绿、行路见河、出行见鸟,“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 的特色日益彰显。然而在 40 年前的建市之初,“ 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 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由于濒临渤海,东营许多地方土壤平均含盐率高,不适宜树木生长,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东营水资源利用逐步突破河流承载极限,也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年年出现,破坏了入海口湿地生态环境,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就是在这片被称作“ 绿色禁区” 的土地上,东营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进行绿化建设,开展生态治理,绿化面积、湿地率大幅提升,扮靓了城市、美化了环境,生态理念浸润人心。
为守护盐碱地上的“ 绿色奇迹”,东营公安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山东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扛牢生态保护“ 第一责任”,主动融入“ 黄河之治”,全面建立“ 生态警长” 机制,全警全力推进“ 生态警务” 建设。
成立“ 一把手” 任组长的全市公安机关生态保护领导小组,设立四级“ 生态警长” 182 名,明确 33 项职责任务,建立局领导督导联系制度。设立黄河口国家公园“ 生态警长”,统领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保护;在沿黄河 138 公里的生态带设立 11 个生态警区,明确生态警长、副警长的河段责任;在滨海 412.67 公里的生态带和 118 处城市湿地上设立生态警长,做好区域保护。
推行宣传员、战斗员、巡逻员、服务员、救助员“ 五员” 工作机制,筑牢服务保障“ 湿水林田湖草” 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设立生态警务办公室,制定考核标准,出台法律适用依据,开展生态资源调查,建设黄河入海口大数据智慧防范管控平台和智慧生态警务资源数据库,提升生态安全智慧化防范水平。
全力抓好环保领域大要案侦破工作,开展“ 昆仑 2022-湿地生态保护” 专项行动和黄河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 推进生态检验鉴定实验室与 DNA 实验室深度融合, 开展野生动物 DNA 测序检测试验,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等全领域生态检验检测,为生态保护执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今年以来,东营公安机关立涉生态环境案件 30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157 名,打掉犯罪团伙、窝点 61 个,涉案价值 2 亿余元。
营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以滩区群众为重点,突出服务“ 一老一小”、特殊困难人群,深化民生警务、乡村警务,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一系列的硬核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东营盗窃、破坏林木刑事案件发案数连续三年下
降,今年以来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同比下降 82%。
因地制宜筑起“ 生态堤坝”
位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的黄河麻湾险工是黄河进入东营境内的第一个险工。原本自西向东流的黄河水,在这里折了个 90 度的弯,打着旋儿自南向北流去,这里也成为黄河东营段最险处之一,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决口水患。
每年黄河汛期,驻守在这里的东营市公安局东营分局“ 生态警长” 联合办公室民警刘文登,每天都要和河务、林场等办公室成员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在黄河堤坝、龙栖湖畔等区域巡查水
第 1 页 共 3 页
情。去年 9 月底,黄河长时间、高水位、大流量行洪,防汛形势严峻,刘文登与同事们一起日夜坚守在一线,昼夜巡查、排查隐患、守护堤坝、转移村民,确保了黄河安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近几年,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群众溺水、林地火灾、环境污染案件,在我看来,不发案才是我们最大的成绩。” 对于刘文登来说,“ 守” 是他作为生态民警的第一职责。
在位于黄河东营段中段的陈庄镇,作为化工产业强镇,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这两条线,是利
津县公安局陈庄派出所全体民警的重要职责。
几年前,临河村生态警务员在开展生态巡查时,发现在村后一低洼偏僻处出现了一圈土坝,随即向民警举报。随后,陈庄派出所打掉一非法收购处置原油窝点,同时,他们启动生态保护联勤机制,向镇X委、政府提出生态修复意见建议,联合油田等有关部门,对现场油污和污染土地进行了彻底净化。
生态警务员是陈庄镇建立的联防联控队伍成员。陈庄派出所建立四级生态网格 295 个,划分化工片区、沿黄片区、河流片区、饮用水片区等四个生态片区,发动企业巡线员工等力量开展警保联控,密织生态安全防控网络。
陈庄派出所还建成沿黄生态警务室,研发了“ 小哨兵” 预警系统,将辖区挖土车、大型装卸车等车辆建库立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