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法院报/2022 年/8 月/26 日/第 001 版
“ 五位一体”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南京江宁区法院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纪实
本报记者 赵兴武
今年 1 月 20 日,江苏省南京市委政法委举办全市政法系统“ 我为群众办实事” 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其中,江宁区人民法院《五位一体聚合力,齐抓共管化纠纷》项目榜上有名,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创设于 2016 年的江宁区法院“ 五位一体” 劳动争议调处平台,向着群众急需接力改革,形成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解纷体系。6 年来,平台累计接待来访群众 12.3万人,受理各类案件 73743 件,其中调解结案 48432 件,调解率为 65.6%,促成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受理量占劳动仲裁受案总数之比从超过 60%逐渐降至 20%以下。
了解需求,寻找解纷的打开方式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改制,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纠纷已
成为较突出的社会矛盾。
江宁区法院调查显示,2011 年至 2015 年,该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每年平均以 25%的速度增长,同时,案件呈现新型化、多样化且对抗程度较高的特点。2011 年至 2015 年,该院劳动争议案件年平均上诉率在 60%左右,比普通民商事案件上诉率高出 3 倍多。
“ 企业和职工不该是对立的两面。” 江宁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瑶说,“ 2011 年至 2015 年,此类案件调撤率年平均保持在近 70%。这说明,只要机制合理,这类案件有希望在未进入诉讼程序前得到化解。”
处于诉讼对立的劳资双方,都有不同的难言之隐。放下偏见与对抗,让纠纷得到快速公正的
解决是双方共同的渴望。
面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攀升背后的民生焦虑,江宁区法院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司法的打开方
式。
2016 年,江宁区法院用时半年,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1.2 万余字的《关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探索研究》调研报告,让司法审判更好跟上民众需求。报告勾画出劳资纠纷化解的新蓝图:将便捷、专业、低成本,非诉、迅速、节约,合作、衔接、整合作为目标;变单打独斗为“ 法院+”,将多元化解社会共治作为实现路径。
“ 劳资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需要以法治为后盾,以多元解纷机制为依托,合力推动职工和企业互利共赢。” 江宁区法院院长李传松表示。
2016 年 10 月,在江宁区法院牵头下,江宁区成立劳动争议调处中心,中心设有法院的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区人社局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和劳动监察大队、区司法局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区总工会的法律服务站。
“ 五位一体” 调处平台至此成型。优化供给,满足诉讼的多元需求
出现纠纷究竟该先找哪个部门?“ 一裁二审” 时间太长,维权常常困在程序中怎么办?聚焦
百姓急难愁盼,江宁区法院从优化资源入手,让讨说法的群众尽量“ 少进门、少跑路、少折腾”。
江宁区法院“ 五位一体” 劳动争议调处平台,让群众告别来回奔波,只进一个门就能解决所
有诉求。
江宁区劳动争议调处中心设立的五个服务窗口,标志一目了然。有法律服务窗口,提供维权
第 1 页 共 2 页
咨询、代写诉状、准备证据材料、帮助申请法律援助;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