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114】]
北京日报/2023 年/2 月/3 日/第 004 版要闻· 时政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23 年 1 月 17 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朱雅频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五年,X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首都北京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最高检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 两个维护”,围绕X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最高检落实要求,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在检察履职中坚持X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法律监督中突出首都意识、首善标准、首都特色,为服务和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X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强化新时代检察工作的ZZ引领和根本保障
牢记“ 看北京首先要从ZZ上看”,强化检察机关的ZZ属性,凡事从ZZ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确保新时代首都检察发展的正确ZZ方向。
严格执行《中国共产X政法工作条例》 。将检察履职纳入X内法规要求的轨道,向市委常委会报告年度检察工作,五年向市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 205 项,紧紧依靠X的领导推动检察发展。在落实市委和最高检贯彻X中央决策部署的要求中,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握政策取向、改革方向、办案导向,推动把X的领导ZZ优势转化为检察制度效能。
为检察能力建设注入“ 思想硬核”。增强X组会第一议题、X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执行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京津冀检察机关联动研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X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要素功能,跟进思考和谋划解决事关新时代首都检察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以理论清醒保持ZZ坚定的思想淬炼。
把握检察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在建X百年、X创建人民检察制度 90 周年,X中央首次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中央《意见》 ) ,为新时代检察发展提供明确指引。全市检察机关以贯彻中央《意见》及市委实施意见带动检察全局工作,提请建立和实施“ 1+N” 配套落实制度体系,乘势推动检察工作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确保X中央重要部署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服务保障“ 国之大者” 的首都实践。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履行首都职责的要求为牵引,统筹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与推进检察高质量发展。
——服务保障全国ZZ中心建设,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突出以ZZ安全为根本,围绕召开X的二十大,建X百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活动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力做好安保维稳检察工作,严惩各类渗透颠覆破坏犯罪 34 件 34 人。发挥检察机关在扫黑除恶斗争中的职能,依法起诉 242 件 1116 人,办理陈海涛、林国彬、周广森等一批涉黑恶重大案件,44名“ 保护伞” 受到法律制裁,助力巩固X长期执政根基。强化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组建金融检察团队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加大对非法集资、洗钱、金融诈骗、证券期货犯罪等打击力度,依法办理冠群驰骋、易商通、通金所等一批重特大经济犯罪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助力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防安全和军人军属权益,开展军用机场净空、国防光缆保护等专项活动,严惩涉军犯
第 1 页 共 6 页
罪 120 人。
——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强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立案办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177 件,推动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塘路城堡、关上城堡等。西城院办理“ 谦祥益” 行政公益诉讼案护航中轴线申遗,通州院联手行政机关推动“ 金口新河故道” 焕然一新,助力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检察履职注重强化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观念,检察办案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服务保障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立足检察办案服务“ 两区” 建设和世园会、服贸会等国际交往活动;着眼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组建涉外检察团队,完善涉外案件专门管辖、领事探视与司法协助工作机制,设立涉外法治人才实训研修基地,五年办理涉外案件 574 件。门头沟院通过驻外领事馆开展境外取证办理的蒋某某行贿案,入选最高检第二批国际(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典型案例。
——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 三城一区” 主平台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法治需求, 组建融合履职的知识产权检察团队, 五年办理涉专利、 商标、 版权等案件 1635件,连续 6 年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办理全国首例涉北京冬奥会知识产权犯罪案、利用“ 爬虫” 技术窃取计算机数据案,引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意识;长年讼争的杜康、蒙娜丽莎商标行政诉讼监督案以及假冒全聚德商标等案件产生案结事了示范效应,3 个集体、11 名个人获评国家版权局 2021 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和个人。
深化全面从严管X治检。强化检察机关各级X组织的ZZ功能和组织功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X史学习教育、检察队伍教育整顿,以严的基调推进检察机关自我革命。完善与驻市院纪检监察组专题会商、“ 一岗双责” 压力传导等机制,完成 16 个区院巡视全覆盖和对 4 个区院的ZZ督察,深化运用“ 四种形态” 监督执纪,五年给予X纪政务处分 60 人,记录报告执行“ 三个规定” 重大事项 6631 件。 发挥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职能, 五年共受理监委移送职务犯罪 1749人,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 70 人,其中 2021-2022 年查办 63 人,助力清除腐败毒瘤。通过深化X建引领“ 双一流” 建设,加强ZZ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创新基层结对共建机制,评审出北京检察机关业务专家、骨干、能手 940 人,占检察业务人员总数的
36.4%,其中 161 人入选全国检察人才库,有 629 个集体和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姜淑珍、守望正义——新时代最美检察官周媛媛、全国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陈禹橦、魏雪等一批先进典型。
二、站稳为民检察立场,通过提升司法公正性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检察机关的人民属性,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导向、以体现人民根本意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执行和实施为重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五年有 69 件案件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2 件案件入选2022 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北京检察机关办案的代表性指向性明显增强。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融入平安北京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出发, 严惩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公共安全等犯罪, 五年批捕 38173 人, 起诉 68569人(含未经逮捕提起公诉人数),助力实现“ 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起诉杀人、抢劫、重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 12506 人,形成有力震慑,该类案件较前五年下降 45%;起诉盗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 28595 人,将追赃挽损工作纳入检察办案绩效评价指标,推动侵财型犯罪案件追赃挽损率由 2020 年的 10.2%提升到 2022 年的 57.4%,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更有保障。针对新型网络犯罪高发多发态势组建网络检察团队,严惩电信网络诈骗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 黑灰产” 犯罪 3399 人,宣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检察履职,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运用法治方式履职战疫,发布疫情防控刑事政策十问十答,突出打击募捐诈骗、制假售假等“ 借疫生财” 犯罪 81 件 130 人;5 万余人次检察干警投身一线防疫,同步建立 AB 角、24 小时三班倒等机制,检察履职“ 不打烊”。
第 2 页 共 6 页
以法治方式稳企业保就业。把握经济发展内生法治需求,依法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5697 人, 妥善办理各类侵害企业产权与合法权益案件, 监督撤销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 “ 挂案” 412件,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坚持依法保障企业权益和促进守法合规经营并重,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保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合规必要性审查、第三方监督评估等配套机制,出台知识产权、税收、证券等类案合规办案指引,办理企业合规案件 82 件 148 人,涉上市企业 5 个、科创属性企业 30 个,依法对 65 人作出不起诉、捕后变更强制措施、提出宽缓量刑建议等处理决定,避免办了案子、垮了企业、失了就业,推动“ 法治元素” 成为企业“ 发展要素”。
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内涵更丰富、标准更高的法治需求为牵引,加强重点领域民生检察,2022 年打通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与 12309 检察监督热线,靶向涉法高频投诉问题开展销假销劣等 27 项“ 小专项” 监督,助力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惩治诈骗医保基金犯罪 64 人,追赃 482 万余元;深挖“ 假官司” 套取住房公积金监督线索,追回 635 万余元;办理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 4587 件,挽损 3.4 亿余元。支持农民工讨薪、残疾人维权、妇女权益保障等起诉 3438 件,督促整治妇女就业歧视案入选最高检、全国妇联发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强化检察机关公共利益代表职能,五年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 6526件,2021-2022 年办案量年均增长 2.5 倍。对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要求,五年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3304 件,起诉相关犯罪 898 人,一起非法采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诉请赔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等 2500 余万元获判决支持,2 件案件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与案例法学研究会联合发布的年度“ 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
集中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理以房养老噱头的房产抵押欺诈案件 33 件,涉案房产 2400 余套、涉案金额 70 余亿元,推动部分银行实施老年人贷款录音录像、成年子女陪同等举措,促进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落实食品药品安全“ 四个最严” 要求,办理相关案件 2468 件,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案件较前五年分别下降 32.6%、86%;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督促整治直播和短视频平台食品交易违法违规问题,推动下线问题商户 950 户,保障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加强释法说理、化解矛盾,息诉罢访 6345 件,常态化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促进事心双解。针对民法典衔接适用、民事诉讼审理期限、公告送达、刑民交叉办案等影响权益保障问题,制发检察建议 2458 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五年严惩校园欺凌、性侵、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1864 件 2139 人,办理了全国首例对猥亵儿童教职人员宣告终身禁业案;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附条件不起诉 407 人,起诉严重犯罪 759 人,宽容不纵容;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强制报告、一站式询问、家庭教育指导等制度机制,制发 240 份督促监护令,310 名检察人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宣讲法治;开展违规向未成年人售烟、校园周边开设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等专项监督,推动故宫、八达岭长城等 40 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诠释检察机关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五大保护,全过程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特性。[更多资料+ : 114]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根据犯罪情况和治安形势变化,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推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2022 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达 90.6%,依法不批捕 11341 人、不起诉 6278 人,不捕率、不起诉率分别为 56.4%、28.9%,较 2020 年分别上升 17.1、12.2 个百分点,诉前羁押率由 2020 年的 57.8%下降到 46.6%,刑事案件律师辩护率达 94.5%。五年针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执法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监督意见 2752 件,采纳率为 96.8%,深化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巡回检察,依法保障被监管人合法权益。设立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驻检察官办公室,检察监督不留盲区。五年向 172 人发
第 3 页 共 6 页
[更多资料 + :114]
[更多资料+微 信:114]
放司法救助金 1000 余万元,传递司法温度。
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五年来,依法向市人大报告年度工作、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