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21 世纪经济报道/2023 年/3 月/10 日/第 006 版聚焦全国两会 新发展 新格局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王焰新:
发挥高校引导力量 促进“ 四链” 深度融合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吴文汐
X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3 月 9 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接受南财集团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校是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交汇点,要强化系统思维,“ 跳出教育办教育、跳出科技搞科技”,促进“ 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 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教智慧。
王焰新认为,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坚持科技开放合作。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科技人才培养的国家导向,畅通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精心设计全生命周期人才成长体系。
推动科创、教育、人才融合
《21 世纪》 :对于国家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你有哪些建议?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你觉得在科技人才上应该如何予以培育?
王焰新:对于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我认为要坚定不移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
道路,具体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并形成差异化定位和体系化发展。整合各方面力量针对当前面临的一些难题和“ 卡脖子” 问题开展协同攻关,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二是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其次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再次要为科研人员营造适合创新创造的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三是坚持科技开放合作。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加大我们国家科技计划对外的开放力度。
对于培育科技人才,具体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培养的国家导向。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统筹国内国际两类人才资源。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推进“ 双一流” 大学建设,强化在重大研究实验协同创新实践中发掘高层次科技人才。
二是畅通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打造“ 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位一体的科技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形成以“ 基础条件+团队建设” 为路径的人才高地建设新模式;建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实施“ 双聘制度”,建设交叉团队,带动交叉学科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人才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有效的“ 联合使用、共同开发” 制度。
三是精心设计全生命周期人才成长体系。实施“ 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关注理论创新和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技术创新,构建持续稳定的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加入团队硬性约束制度,畅通人才合理流动渠道。完善青年人才成长帮扶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畅通青年教师发展通道。尊重自由的探索和首创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1 世纪》:你曾提出教育、科技、人才应三位一体的看法,提出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并用的“ 四链理论”。中国目前在四链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应如何进一步培育四链融合发展的优势?
王焰新:“ 四链” 深度融合的本质是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强相互作用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
对照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要求,“ 四链” 深度融合仍然存在以下困境:一是“ 四链” 融合存在相互脱节现象,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二是创新链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产业链中企业在技术创新、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