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科技日报/2023 年/7 月/4 日/第 007 版园区
包头稀土高新区:引育结合 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贾婷婷
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柔性引进院士专家 89 名,企业研发中心已集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 3228 人,入库人才达 1821 人,形成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人才等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人才体系,实现了从人才集聚区向西部人才强区的跨越发展。
连日来,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所储氢材料室研究员李宝犬正带领团队安装调试电解水、固态储氢、燃料电池等子系统。深耕科研一线 18 年,李宝犬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风、光、氢、电、热互补的高效稳定运行关键技术,在拓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包头稀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研究团队的技术可满足现阶段国家对固态储氢材料的需求。
近两年来,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对接中国科学院全国 100 多家院所和近百所高校的人才资源,以系统性更强、含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准、覆盖面更宽、集成度更广的引才模式,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等院士专家 89 名, 企业研发中心已集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 3228 人, 入库人才达 1821人,形成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人才等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人才体系,实现了从人才集聚区向西部人才强区的跨越发展。
深耕产业 搭建人才逐梦舞台
记者走进位于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交大) ,进入集成车间,一台“ 四足机器狗” 迎面走来。别看它个子不高,却能负载 80 公斤,时速达 8 公里,越障高度 2.5 米,能克服地形、气候等恶劣环境,实现全方位识别,进行 24 小时独立巡检。
不远处,它的机器人朋友们也十分抢眼——拥有橘色手臂的吸附式码垛机器人和抓取式码垛机器人、 国内首台套铝行业定制款碳块儿打磨机器人、 能在空中漫步的轨道式机器人⋯⋯这支 “ 机器人超能陆战队” 的足迹已遍布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风电、光伏、汽车零部件六大领域,广泛适用于危重作业、恶劣环境等巡检场合。
而令人惊叹的是,开发出机器人控制器、驱动器、系统软件平台等多项国内领先技术的,竟
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27 岁的年轻人。
沙小勇就是参与机器人研发的技术骨干之一。 2021 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他,看到了家乡包头稀土、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强势崛起,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 “ 加入北科交大以来,我获得了多次跟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 ” 沙小勇说。
人才重在“ 引”,更贵在“ 育”。各类“ 技术新人” 在北科交大成长,离不开强大的后盾支撑——以北科交大总工程师、毕业于德国哈根大学的虞军博士带头的技术团队。
“ 从名字可以看出,北科交大机器人拥有‘ 北科’ 和‘ 交大’ 两个高校的‘ 血统’ ,去年又融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广州工业大学 3 所高校。我们以这 5 所高校骨干教师的技术力量为核心,以包头本地年轻技术人员为主力,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机器人研发团队。” 虞军说。
虞军还向记者坦言,包头稀土高新区求贤若渴,对各类人才的引进不遗余力,给予人才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