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郑州日报/2023 年/6 月/30 日/第 T28 版一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
郑州高新区:以争先攀高之力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本报记者 刘地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伴随万物葳蕤,2023 年已过半,走进郑州高新区,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推进,一项项工程建设快速向前,一幅澎湃画卷铺陈舒展。
一季度,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郑州高新区 DP 总量完成 152.0 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8.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53.1 亿元,同比增长 10.9%;二季度数字显示,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了“ 时间过半 任务过半” 的双过半目标。
有“ 形” 的数字,见证发展之“ 势”。郑州高新区 1988 年建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河南省批准建设的第一家开发区, 2016 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 30 余年接续奋斗、耕耘积累,已经成为中国中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在最新发布的“ 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单” 中名列第八位,在 2022 中国高新区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
目前,郑州高新区注册各类市场主体 8.1 万家,其中企业 6.7 万家。形成了“ 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累计 21 家主板上市公司,79 家新三板企业,764 家四板企业,37 家省级、
90 家市级上市后备重点企业,3 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58 家瞪羚企业,134 家潜在瞪羚企业,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和 246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97 家高新技术企业,3059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据郑州高新区X工委书记张红军介绍,今年以来,郑州高新区以合作共建、创新驱动、产业拉动、改革联动为抓手,奋力谱写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篇章,不断开创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新局面。
合作共建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郑州高新区发展至今已走过 30 多个年头,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原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不够集约、部分产业结构存在雷同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改变这一现状,2022 年,高新区启动产城更新项目,采用“ 政府主导、一次授权、滚动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按效付费” 的模式,通过存量土地更新提升产业能级,实现“ 融合产城、美化形象、激活产业、改善交通、集聚人才”五大发展目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2022 年 8 月,高新区与荥阳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区域合作共建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 三化三制” 改革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了发展空间。
夯实基础扩增量,把握发展机遇,272.5 平方公里共建区“ 多规合一”“ 一盘棋” 统筹资源配置、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坚持聚焦产业、集约发展,推动各项工作落地实施。产城更新聚变量,对高新区 17.5 平方公里实施“ 工改工” 腾笼换鸟,瞄准新赛道、推进深制造;地铁五龙口停车场上盖物业项目探索了土地利用向三维空间拓展新模式。整合调规优存量,在省市支持下“ 三区三线” 划定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调减、新增建设用地 9.3 平方公里,共建区新增产业面积 4.6 万亩、占总面积的 64.2%。
创新驱动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以来,好消息接连不断: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在 2023 年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名单中,郑州高新区共有 3 个车间(工厂)上榜,至此,高新区省级智能车间(工厂)达 29 个;成功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系全省唯一;在专精特新“ 小巨人” 百强榜中,河南省共有 4 家企业上榜,郑州高新区占据 3 席⋯⋯跳动的数据、耀眼的荣光,映照着郑州高新区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拼搏担当,记载着郑州高新区在新时代“ 赶考路” 上的铿锵步伐。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坚持把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 27 家、省级创新平台 381 家、市级创新平台 893 家。集聚了河南省唯一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7 家,占河南省的 43.7%;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家,占河南省的 70%;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4 家,占郑州市 67%。建成中科院微电子所、中国计量院郑州分院等 31 家新型研发机构。
加大研发投入,2022 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 91%、高于全省 34 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 58.2 亿元、占全省的 5.3%,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10.6%。促进成果转化,落实“ 揭榜挂帅” “ 赛马制”,56 项关键核心技术就地产业化,连续 7 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2022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146 亿元、增长 38.5%。
新物种企业迅速发展。搭建起“ 从潜在瞪羚到独角兽” 的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 年认定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企业 258 家,同比增长 44.1%。其中,80%的企业分布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和智能制造领域,并涌现出机器人、传感器、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赛道,“ 硬科技”属性持续增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功获批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域;专利申请量连续 7 年突破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56 件,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前十以内;中国专利奖 29 个,占河南省 20%。
创新人才不断集聚。目前 80 万常住人口中,64 岁以上人口仅占 5.2%,大学文化人口程度占
46.9%,拥有 21 名驻区院士、14 名国家“ 万人计划” 专家、325 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累计入选郑州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27 个,各类科技人才 12 万余人,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体系。
创业生态梯次完善。构建了“ 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 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新区第五位和第七位,获首批中央财政资金4600 万元支持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今年获批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全国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方向),主动对接区内四所高校建设“ 梧桐荟”环高校创新街区,助力青年人才落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