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贵阳日报/2023 年/6 月/28 日/第 004 版高新
激发创业热情 增强创新动力
——贵阳高新区奏响高质量发展“ 高”“ 新” 乐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雯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贵阳高新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重要决策部署,坚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为抓手,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强化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狠抓创新主体
加快培育“ 高企”
贵阳高新区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其发展肩负着国家使命,自 2009 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以来,贵阳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总量从 55 家扩大到 169 家的情况下,相对排位不断上升,从 2009 年的 54 名(参加排位高新区共 55 家)上升至 2022 年的
37 名(参加排位高新区共 169 家) ,在西部 39 个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 4 名,仅次于成都、西安、重庆。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围绕“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初心使命,狠抓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孵化培育、招商引资等领域形成合力,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培育及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纵向与横向联动机制,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贵阳高新区,这里有研究自动驾驶底盘的高企、有搭建数字孪生模型的高企、有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的高企⋯⋯目前,贵阳高新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55 家,占全市的 26.6%、全省的 17.6%;培育省级“ 专精特新” 企业 42 家,占全市的 33.3%、全省的 12.1%;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2 家,占全市的 33.3%、全省的 17.1%。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贵阳高新区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平台) ,全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狠抓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 零突破”,按照“ 有场地、有人员、有预算” 的标准建立研发机构。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聚集各类研发机构(平台)281 个,其中国家级(含国家联合地方)
32 个、省级 91 个;聚集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6 个。
一项项科技成果从贵阳高新区孕育而出,如辖区企业研发的“ 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 入选 “ 贵州省 2022 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由该技术建造的平塘大桥, 包揽了 2022年度国际桥梁及结构协会 (IABSE) 杰出基础设施奖、 国际桥梁大会 (IBC)“ 2021 年古斯塔夫斯· 林德撒尔” 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 2021 年 FIDIC 全球工程项目杰出奖” 三个世界桥梁大奖,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唯一实现包揽该三大奖项的国内桥梁项目。
贵阳高新区作为全省的创新高地,与区域高比重的科技支出息息相关。2022 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 R&D 投入强度突破 5%,远高于全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1.41%)和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3.75%) ;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达 76.4%,是全市(27.8%)总体水平的 2.8 倍。
强化载体建设
第 1 页 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