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北京日报/2023 年/6 月/30 日/第 T04 版专版
国企担当助力 区域协同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纲领和行动指南。
市国资委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引领市管企业践行首都国企使命担当,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产业结构优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改善、“ 两翼” 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效,助力区域协同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着眼未来,市国资委将切实增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贡献市管企业更大力量。
腾笼换鸟 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市管企业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重
大契机。
服务协同发展,企业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整合利用优质资源,扩大了发展空间。首钢集团实现钢铁业向唐山搬迁调整,累计投资约 1900 亿元,形成 2000 万吨钢以上年生产能力,年产值 1260亿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作为入驻河北曹妃甸的第一个龙头企业,首钢京唐还带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与钢铁业下游形成产业链,极大地促进曹妃甸矿石港、原油港、煤炭港等港口群的建设。
北汽集团持续推进京津冀产业布局。北汽福田雷萨(唐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曹妃甸新区投产,推动形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电池制造等产业群聚集效应。同时,启动北汽福田(宣化)产业基地项目,围绕新能源车辆生产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与宣化市进行深度合作。此外,北汽在天津武清地区投资建设海纳川武清奔驰产业园,投资海纳川海拉车灯天津公司、海斯坦普天津公司等。
抓牢疏解非首都功能“ 牛鼻子” 不放松,金隅集团主动疏解搬迁传统企业,利用老旧厂房和腾退空间,打造科技高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隅智造工场成为“ 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琉璃文创园实现千年窑火重燃,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企业还整建制推动在京新型建材制造业向河北大厂工业园区转移,形成以绿色建材为主的先进制造基地。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京城机电下属公司北京巴威公司将现北京厂区所有的生产产能转移至曹妃甸新基地, 北京原址只保留研发、 销售、 财务管理、 项目管理等总部职能。 2022年底,北京巴威新基地已具备试生产条件,截至目前为止,全部产能已转移完毕。充分利用京冀两地各自优势资源,降低制造成本,加强研发能力,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化工集团 2014 年至今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和向产业链上下游靠拢,目前已基本完成京内制造业的疏解调整和产业提升。其中,河北沧州建设生产基地项目已通过河北省“ 两重点一重大” 安全准入联合审查及项目备案,即将启动项目建设,计划于今年完成试车投产。
同仁堂集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积极调整工业基地规划,推进北京大兴、河北唐山玉田、河北保定安国等地的工业园建设,提升生产能力。2014 年至今共建设 8 个生产及物流基地,尚有 4个生产基地处于建设中。
首农食品集团围绕主业已在津冀地区建有 17 个项目,投资总额超 20 亿元。从地域来看,天津地区已建有 4 个重点项目,其中推动清河东区发展现代农业事项列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3 年重点任务清单。河北地区已建有 14 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 17.24 亿元。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 2014 年以来在京津冀地区重点开展投资项目 3 项,已全部投产运营。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其中,下属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廊坊开发区投资建设集生产中心、研发中心、检测
中心和蜜蜂文化体验馆于一体的蜂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跻身产业龙头行列。
首开集团立足企业发展定位和主业,2014 年以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河北房地产开发合计投资 391 亿元, 累计竣工面积 297 万平方米, 目前在施面积 142 万平方米; 物业管理面积 160万平方米;新签建筑工程项目超过 100 项。
北京时尚控股及所属北京铜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企业于 2015 年共同设立公司以来,积极拓展互联网数据中心及其相关服务业务,加快优势业务布局,推进产业升级。天津铜牛信息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项目预计今年竣工,将为京津冀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首都实业所属北京双高国际人力资本集团与天津北辰科技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按照“ 立足北辰区、辐射天津、京津冀协同” 的发展战略,在搭建引智平台、人才招聘、人才评测评价、管理咨询等七大领域取得喜人成绩。
祥龙公司加大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力度,促进企业经营结构转型升级和布局调整。公司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津冀承接平台布局,扩大汽车销售网络、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商贸流通网点布局的覆盖面和经营规模。
中关村发展集团依托中关村产业生态优势核心资源,大力推进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区域合作。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自 2015 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两地区域合作重点平台之一。科技城借鉴北京中关村“ 五链” 模式,打造“ 类北京中关村” 创优服务环境,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
交通先行 高水平推进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多年来,市管企业充分发挥专业领域技术优势,
持续推进“ 轨道上的京津冀”,助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高水平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京投公司有序建设轨道交通 22 号线(平谷线)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工程项目,完成大兴机场线建设,并积极推进与雄安 R1 线贯通运营,基本实现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一卡全覆盖。北京地铁公司强化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全力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2020 年,地铁公司组织 1 号线与八通线贯通运营改造工程,2021 年实现贯通运营。
公交体系建设方面,公交集团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引领和带动三地公共交通产业发展,承接通州区全部公交线路,开通跨省公交线路 38 条,已覆盖多个河北省市县地区,助力交通一体化发展,并成为雄安城市公交最大经营主体。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大兴机场高速公路和城市管廊建设运营任务顺利完成,首发集团代表市政府领衔投资建设的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项目六环至市界段已建成通车。
在市郊和城际铁路建设方面,累计开通市郊铁路线路 4 条、运营总里程达到 400 公里,京唐、京滨城际铁路顺利开通,环首都“ 一小时交通圈” 逐步扩大。在国铁干线铁路领域,市管企业参建的京津冀范围内 7 条国家干线铁路全部完成,贯通连接河北各主要城市的全国性铁路网基本形成。
创新治理 生态环境向好向优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与民生福祉。北京国企不断创新绿色技术与生态环境区域治
理模式,发挥协同优势,助力区域生态环境大幅向好向优。
京能集团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企业产业布局优先落实保障京津冀区域能源类项目,大力开拓京津冀电力市场,提高装机容量。拓展首都新增供热面积和津冀区域管理供热面积,截至 2022 年底,京津冀地区供热面积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