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科学报/2023 年/4 月/4 日/第 004 版高教聚焦
让脚踏实地的实习重回育人视野
田野 公司高管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采访整理
近几年,我们在招聘纺织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十有八九都说不清楚棉花是经过哪些工序变成布的。这让我十分惊讶。这种现象在我们读书的年代绝对不可能存在,因为这样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毕业。
后来我了解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源于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改变,表现为专
业课过度合并和简化、认知实习被大量取消、实习工厂纷纷关闭等。
我国之所以能成为制造大国,与此前重视实践教育、大中专和技校分布均衡带来的人才红利密切相关。如今,我国迎来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口,如何从工程教育机制、考核目标、校企人才流动和教师培养,以及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等方面作出跟上时代的变革,从而获得推动中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是中国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坦率讲,如何把高校实习这件事落地、做好,是改善工程教育中实践教育的命门和结点。
低成本教学导致恶性循环
必须承认,除个别优秀本科生外,很多企业对本科生实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在于本科生的专业认知非常有限,加之批量到来,企业未必有条件大面积接收,也没有足够的人手予以精准指导。此外,还有经济、安全上的顾虑。
甚至一些企业把本科生实习视作“ 添麻烦”,因为无论是安排专人给学生讲解,还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事实上现有企业一般不会让学生操作机器) ,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工厂的现有生产。
而硕士生、博士生的实习由于人数较少,并且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具备数据分析、项目管
理能力等,相对而言更受企业青睐。
以往,国内高校沿袭苏联过细、过“ 专” 的学科教育分科造成了诸多弊端,但在这一体系下实习的受重视程度却非常高。从前我们在实习时,教师或助教带着学生到工厂现场讲解,让学生就地画图。我们住在工人宿舍,和他们一起上班,学习机器拆卸安装。学生能上手操作机器,做坏了的样品由工厂“ 买单”,工厂也不会扣工人绩效。课程与实习交替进行,除了认知实习外,还有毕业实习,实习时间充裕、很有规划。
然而,如今我国的工程教育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低成本教学,过度合并专业课程,过度关注理论知识和发表论文,教师不愿意或没条件到企业从事实践工作,越不走出校园越不自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越不能与时俱进。打破这一困局,首先要改革评价体系。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脚踏实地的实习重新回归育人视野。
分清工厂、企业或学校对实习的不同意义
对待实习一事,高校和学生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实习。
一个新专业开设之初,教师们要讨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该如何分配,实习的目的、标准、
要求是什么。学生毕业时,用什么衡量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前的做法是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鼓励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考察专业能力,评估
是否符合毕业要求。然而,如今这种做法多流于形式,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严重脱节。
其次,实习的类别要分清楚,哪些实习必须在工厂、大企业才能开展,哪些实习在学校的实
习工厂就可完成。一定要搞清楚不同类别,才能辨明哪类实习该由谁配合。
比如,大企业由于高端人才众多,学生的实习会更加全面。相对而言,中小企业由于高端人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