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玉溪日报/2023 年/9 月/14 日/第 005 版关注
从深度贫困迈向乡村振兴
——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宋蝶
“ 十几年前,我们这里吃饭靠的是政府发的‘ 救灾米’ ,每年拉几十吨来,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口粮。这里酒风盛行,等靠要思想严重,只顾喝酒不忙生产,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烤烟,但是因为管理水平低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汉话不会说、人居环境脏乱差⋯⋯” 说起大西村以前的情况,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妇联主席祝兰芬连连摇头。
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距离塔甸镇政府 42 公里,全村共有 16 个村民小组 390 户 1841 人,绝大部分属彝族支系山苏人。曾经,这里是深度贫困的山区村,2014 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57 户 1158 人,脱贫攻坚期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偏远、贫穷、落后、闭塞是这里甩不掉的印象标签。得益于X和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苏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建设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 以前,喝水都要靠背,住在山顶要到山脚去背水,两三公里的路程,非常辛苦,灌溉用水就更加困难了。 ” 祝兰芬介绍,近年来,在各级X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西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从道路、水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致富,先修路。大西村全面实施进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如今已实现通村道路、通组道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户间道路全部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有效解决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销问题。同时,大力推进机耕路建设,降低村民生产成本,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 以前全是土路,下雨天出门一脚的泥巴,非常不方便,现在通了水泥路,晴天、雨天都不担心出行问题,田地里面也有机耕路,拖拉机可以开进去,搞生产就方便多了。 ” 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沐学林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村里基本家家户户有微耕机,不少村民用大中型拖拉机、农用车等运送农用物资,大大减轻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此外,大西村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各村民小组的农业灌溉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水窖、水沟、管网、提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经济作物上山打下良好的基础。 “ 每到雨季,我们就把雨水蓄到水池、水窖,到栽烟的时节就不用去拉水了,不耽误移栽进度,烟农轻松了不少。” 祝兰芬说。
为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解决取水困难等问题,大西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源保护,保障供水质量,配置高标准的配水系统和消毒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入户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如今,大西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 100%,供水保证率达到 98%。“ 家家都通自来水,随时都有干净的水,不用跑几公里的路去背水了。” 沐学林告诉记者,如今家里洗衣做饭用水样样都方便了。
发展多元产业促农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大西村紧紧围绕“ 筑堡垒、兴产业、带民富” 的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坚持长短结合,积极探索了“ X建+产业” 的发展模式,坚持主体产业烤烟发展不动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产业,带动了核桃、大樱桃等林果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实做活了大山“ 绿色” 产业发展文章。同时,建立土特产加工包装厂,打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造一系列大西土特产品牌,为农产品增效。
“ 以前,我们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单一,主要以烤烟、玉米等为主,生产技术也跟不上,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除了种烤烟、玉米,还种植花椒、辣椒、菜豌豆、花菜等农作物,品种非常丰富,经济效益比以前明显提升,一年下来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 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祝进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时常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各种农作物的移栽技术、管理技术都讲得清清楚楚,再也不会出现生产技术不够导致农作物广种薄收的情况,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为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大西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村X总支示范带动作用, 按照 “ 先试点,后扩展” 的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 2020 年,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的
1 亩土地试种羊肚菌,截至目前,已经带动农户种植羊肚菌 34 亩,发展羊肚菌林下种植 60 亩。”祝兰芬介绍,如今大西村的羊肚菌销路已经完全打开,村民种出的羊肚菌,由村委会统一分级,再由经销商拉出去卖,村民完全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
充分结合村情实际,大西村不断探索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 “ 大西村部分山地比较贫瘠,且水资源相对缺乏,目前,我们开始推荞麦种植,管理简单,不需要很多水分,今年,一共发放了 8 吨多的荞麦种子给村民。” 大西村X总支副书记祝晓东介绍,曾经,荞麦是大西村村民的口粮,种荞麦完全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一公斤荞麦最低可以卖 4 元,荞麦成了村民增加收入的经济作物。此外,村委会打算等荞麦花开的时候,举办大西村“ 苦荞花旅游节”,吸引游客前来大西村观光旅游。
此外,养殖方面发展势头也愈发强劲,大西村不断提升传统土猪、小黄牛、山羊、绵羊的养殖水平,还成立了养蜂协会,发展蜜蜂养殖。下一步,大西村将坚持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在扩大产业规模、做优产品质量、做响大西农特产品品牌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 X总支引领、X员带群众、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 的产业致富道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大西村村民思想也发生了巨变,从原来的等靠要,到现在的一门心思抓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 现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每到烤烟移栽季,凌晨 5 点烟农就早早地开着拖拉机来拉烟苗,十几天的时间,烤烟移栽全部完成。” 祝兰芬说,思路决定出路,村民们思想的转变,是大西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擦亮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走进大西村,各村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子里盆景、花草雅致美观,房前屋后井井有条,家禽圈养、农具摆放整齐有序,空地或种上蔬菜打造成小菜园,或栽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