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平凉日报/2023 年/8 月/14 日/第 001 版
“ 武” 动崆峒 走向世界
——平凉“ 武术之乡” 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柳娜
拼搏的武者、交流的武艺、传承的武魂——这里是“ 武台”,亦是舞台。
8 月 14 日,为期 5 天的“ 奔跑吧· 少年” 第四届崆峒武术节暨第三届“ 甘小侠” 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将在“ 中国武术之乡” 平凉拉开帷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甘肃平凉,一起为青春拼搏的精彩赛事加油鼓劲,为团结和友谊的武术盛会欢呼喝彩。
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每个少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 武术之乡” 平凉,深厚的武术文化积淀,千年尚武精神的传承,以及当代武术精英的豪情壮志,城乡武术活动的迅速普及,无论是历史的纵向延伸,还是现实的横向发展,都为平凉举办国家级、省级大型武术赛事奠定了基础,使之借助赛事持续火爆“ 出圈”,成为燃情八月的网络热频词。
恢宏武术气象古已有之
“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数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 武术之乡” 平凉的雄浑壮美。崆峒武术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让世界领略了崆峒功夫的神秘与力量;金庸笔下的崆峒武术,令无数少男少女心向往之;而坚持几十年习练崆峒武术的健身爱好者,则让崆峒武术融于生活点滴⋯⋯
崆峒武术的兴盛传承,与平凉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平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周文王带兵伐密须、三国马超据安定、前秦苻坚陷阴密据安定、唐李世民泾川战薛举、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宇文泰兴起和唐蕃会盟都发生在平凉。“ 民必讲武求备,非尚武不可图存”,老百姓处在战争环境下,习武以求生存。
长期研究崆峒武术文化,积累了丰富资料的刘武道,作为武术爱好者,他深感平凉民间尚武之风的强盛。他认为, “ 古代氏族部落战争萌生了原始的崆峒武术,频发的战争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形成。”
“ 李白的‘ 世传崆峒勇’ ,杜甫的‘ 崆峒足凯歌’ 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宋代,平凉为西部边关,宋、西夏、金互相争存,战事连绵不断。在长期的抗夏、抗金斗争中,平凉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吴玠、吴璘、刘琦、郭浩、曲珍等。 ” 刘武道说。这些侠义之士,讲究武德,扶危济困,愿为百姓慷慨赴死,以自己的英雄壮举为引领,铸就了不惧苦难、重义轻死的纯朴剽悍的民风与大开大阖、豪爽仗义的平凉人的性格。
“ 频繁的战乱,使军事武艺因为争战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平凉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战争和社会动乱是促成平凉尚武习俗形成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 刘武道说。
崆峒武术的兴盛,也与这里的人尚武任侠的秉性紧紧相连。热情好客、海纳百川的平凉人,
自古就展示出武乡的恢宏气象。
武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平凉民间习武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职业教习武艺的宗师。
从现有的资料看,康熙至嘉庆时期,仅平凉府所领固原、静宁二州和平凉、隆德、华亭三县,均设有军旅训练习武的教场,用以训练军队和选拔人才,平凉城内设北教场、东教场、西教场,并经常设坛比武。其时,平凉投军者越来越多,仅静宁县投军者达百余人。在平民投军者中,庄浪(时属静宁)人孔登远、邵银、李入泮、周风鸣等先后带艺投军。孔登远身经百战,人称“ 孔啸虎”;邵银作战勇猛,因功升为统领,后辞职出游,以授拳为业,名扬陕、甘、宁诸省。光绪六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年(1880),平凉府在城西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以备参加三年一次的“ 童试”。总之,明清时期的武科和军功制度的广泛推行,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根据有关考证和资料显示,19 世纪初,是崆峒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主要体现在民间武术的发展上。1916 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拳,县境内的许多中小学堂(校)也设有武术课。 1923 年, 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在住地张公祠创办讲武堂, 平凉城内关帝庙设有擂台,每年都举行打擂比武活动。这一时期,平凉县境内的暖泉乡麻黄湾、什字镇观音店等地都有固定的练拳场所。其间,有名气的武术名人有马道成、佘仁耀、汝志坚、汝志治、吕开秀、吕世平、郭宗尧等。
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嬗变及其与艺术、宗教等文化样式的渗透交融,崆峒武术已由冷兵器时代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的有效手段,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价值功能多元的文化形态。
今天的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是以崆峒山为发源地,以崆峒氏族在部落战争中形成的攻防格斗方法和格斗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武术,还包括崆峒山道教、佛教留传下来的拳械套路,而且包括平凉各县(市、区)的民间传统武术,甚至包括平凉周边地区如陕西彬县、长武、陇县、凤翔;宁夏固原、泾源、隆德;甘肃庆阳、天水、张家川、定西、临夏等地的民间传统武术,以及这些地区各少数民族武技武艺。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期传入平凉地区的查拳、花拳、红拳、九拳、六合拳、少林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种,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传入平凉地区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等拳种及国家规定套路和新创编的竞赛套路等。
崆峒武术中,英杰辈出,代代有传人,除了杨振纲、郭景华、马恒福、居世安、童天样等老一辈武术名家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童世英、马明星为平凉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在 1983 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
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的崆峒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
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 肌理”。
夯实崆峒武术发展之基
尽管崆峒武术代代传承,拥有着一批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