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25 日/第 003 版ZZ学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几个面向
青岛大学ZZ与公共管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 刘方亮 青岛大学ZZ与公
共管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恒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X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程中,对民主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探索的成果,是对中国式民主本质属性、实践特征与推进方向的高度凝练。从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角度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现实功用的发挥及在未来的推进,须依托于理论研究以把握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注意并强化以下方面研究。
重视系统性研究
重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系统性源于其实现了民主的本义,具有丰富的内容要素。现代民主兼具了价值功能和治理功能。 然而, 这种复合功能并未在所有类型的现代民主中都能有效发挥。受制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西方式民主的上述功能往往被扭曲。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摆脱了这一桎梏,不仅在价值层面上强调民主之于“ 人民为自己作主” 的意义,亦在实践层面衔接民主过程的各个环节、部分和领域,因此其内涵以及内容也极大丰富。
具体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环节上贯通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避免了“ 选主民主” 以选举替代民主的种种问题;在民主的运用领域上推动民主真正成为人民在经济、社会和ZZ领域的交往互动的必然选择,并以相应的ZZ制度、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予以保障;在民主的实现层次上通过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等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民众参与从国家治理到基层治理的机会和渠道,从而实现了人民对民主全链条、全时段、全领域的参与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这种整体性、全面性特点,决定了应在学术研究上以系统性视角予以把握,即注重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环节、部分和领域之间“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特性,及各种要素之间的有序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并以此解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成因、发展要求和推进路径。基于此,应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ZZ与经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相结合的角度全方位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主体、领导力量、组织形式、体制机制、内容议题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关系,以此形成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规律更深层次的理解。
加强相关性研究
任何民主理念都依托于特定的ZZ制度和相应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不同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了民主的性质、主体大相径庭。而且,更高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将为民主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不同的教育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自主参与意识等也会对民主实现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相关条件并非被动地适用于民主实践,而是作为民主实现的有机组成发挥作用,对民主的相关条件分析可以一定程度地窥探民主建设的规律性内容。
全过程人民民主亦基于特定的条件而运行,且由于其“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的形态,相关实现条件更为复杂、特殊。故此,应秉持开放的态度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视角,对X的领导、ZZ制度、历史传统、经济结构、生产关系、ZZ文化、意识形态等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机理与运行机制予以深刻分析,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发展逻辑予以全面认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根植于中国土壤而生成的民主制度和理念,对其相关性研究还应注意区
别于西方的认知视角。质言之,西方选举ZZ使其民主理论研究注重从个人选举权实现的角度分
第 1 页 共 3 页
析民主的实现条件。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忽略了民主ZZ中的其他要素,客观上造成民众被物化为“ 选票”,限制了民众其他民主权利的实现。相比而言,中国语境中的相关条件则是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各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前提下探究民主实现,因而相关理论研究也就超越了对选举ZZ的片面强调,而是更加注重从社会总体性的角度,通过把握X的领导能力的锻造与提升、人民内涵的构成和发展、公民自主性的萌发和提高、民主制度的建构和完善、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社会财富分配的方法和共同富裕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