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7 日/第 008 版成果推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 张建航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推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二者虽有不同,但融通相生、合力共进、创新发展是必然选择。
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在于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人尤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具体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实践路径,一是要深入挖掘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如《中庸》讲,“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 乐记》讲,“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二者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要拓展天人合一的应用范围,由自然主义的天人理念拓展到道德化的天人理念。如《周易· 象传》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展现出君子的博大胸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传承和发展要增强现代话语转化,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全球认知。
以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合力。中西文化的另一个差异体现在如何看待人类ZZ秩序上。《礼记· 礼运》中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而源于古希腊城邦ZZ的西方文明始终强调国家本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 西方的国家本位与中国的天下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这就需要我们在化解矛盾时坚持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理念。具体到协和万邦天下观的实践中,一是协和万邦蕴含着天下为公的公共性和仁爱感通的平等性原则。二是协和万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王道ZZ理念,有助于构建平等互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价值相融、观念相同,主张国际社会要秉持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