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石嘴山日报/2024 年/1 月/9 日/第 005 版大武口
凝心聚力促发展 砥砺奋进谱华章
——大武口区 2023 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行衍
刚刚过去的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大武口区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大武口区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生态、发展和民生,攻坚克难、担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呈现新气象,先后荣获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首批自治区创新型(县)区等国家、自治区级荣誉
40 余项。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5%和 7.5%。
抓产业 促转型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一年来,大武口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香菇种植、富硒果蔬、鲈鱼养殖等特色种养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品牌显现。深圳百果园、中化先正达 2 家龙头企业贡献产值 2000 余万元,带动用工 380 余人,实现增收 120 万元;硒有田园成功申报天然富硒地 1.12 万亩,德希恩螺旋藻特色产品首次出口秘鲁,新增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业 8 家、农业合作社 2 家、经济收入“ 20 万+” 村集体 4 个;新建高标准农田 1.74 万亩,完成粮食种植 4.64 万亩,粮食总产量达 1.9 万吨。
新型工业提质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六新” 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76.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占比连续三年实现双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 83 家,以占全市 7.3%的规上工业能耗完成了 21%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深入实施科技创新“ 双倍增” 行动,R&D 投入总量增长 3.9%;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6 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 15 家、“ 专精特新” 企业 2 家。天地奔牛 10 米超大采高刮板输送装备领先国际水平,荣获自治区首批重点产业链“ 链主” 企业称号,东方钽业医用增材制造用钽粉入选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
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新增限上贸易业企业 13 家,规上服务业企业 6 家,引进首店品牌 35家,直播带货、同城配送等新业态兴起壮大,网络零售总额增长 9%。大武口区入选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区),红柱子街获评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抓发展 稳增长 经济回升持续向好
一年来,大武口区全面落实“ 稳保促” 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扩投资、促消费,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全年减税降费退税缓税 3.16 亿元,新增企业贷款 8.32 亿元,兑现企业奖补资金 5698 万元,新增市场主体 4122 户。实施重点项目 94 个,完成投资 41.42 亿元;招商项目
85 个,到位资金 75 亿元。全方位扩大消费,多领域恢复预期,全年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 50 余场次,发放各类消费券 17.8 万张,撬动消费 2.62 亿元。举办全国青少年航模教育竞赛总决赛、中国贺兰山汽车越野文化嘉年华、首届宁夏“ 村 BA” 总决赛等主题赛事,举办第四届“ 工业之声”音乐节、中国(宁夏)工业文化摄影大展、青少年研学旅游等主题活动。大武口区与北京电影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天坑》《大风吹》等 5 部影片在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取景拍摄。大武口区全年接待游客 685 万人、旅游收入 1.28 亿元,分别增长 61.52%、66.06%。
抓改革 增动能 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一年来, 大武口区土地权改革扎实推进, 完成 “ 三区三线” 划定, 颁发农村宅基地确权证 1833本,盘活低效、批而未供土地 5331 亩。农业用水管理规范高效,水价改革“ 四项机制” 健全完善,荣获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推行“ 以林养林” 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发
第 1 页 共 2 页

展林下经济 3650 亩,确权国有林地 1106 亩。积极融入用能权交易市场,大武口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自治区和全市平均水平。全面推行城乡环卫市场化改革,环卫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