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菏泽日报/2024 年/1 月/12 日/第 003 版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4 年 1 月 11 日在菏泽市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菏泽市市长 李春英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 后来居上” 的目标,着力扩内需、优结构、稳增长、防风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我们把稳经济作为重大ZZ任务,直面困难、合力攻坚,经济工作各领域均取得扎实成效。 1-11 月份, 重点调度的 22 项主要经济指标, 有 6 项增速位居全省第 1。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450 亿元、增长 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16.5 亿元、增长 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5%;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达到 5781亿元、增长 12.7%。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粮食总产达到 160 亿斤、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1.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9%;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比例为 9.7:39.5:50.8。三大需求支撑有力。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 8.5%、9%和 9%。其中, 网络零售额增长 22%, 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 20%。 牡丹区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 “ 领跑县”。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四新” 经济投资增长 10%、高于全部投资 1.5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2.7%,高于规上工业 1.2 个百分点。
(二)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落实。72 项重点工作全部按时序推进,16个项目列入省级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库,5 个沿黄省级开发区完成调区扩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192 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204 个重点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 1398 亿元。3个县区、4 个园区、10 家企业成为全省第一批试点。我市在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中获得一致好评。新一轮“ 突破菏泽” 全面实施。183 项重点任务有效推进,华润电力源网储一体化、 东明绿能储电站等 14 个支撑项目完成投资 166.5 亿元,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省级 “ 十强” 产业“ 雁阵形” 集群达到 11 个、领军企业达到 15 家。鲁西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省级新区前列。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151 个实施类省级重点项目、100 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72.4 亿元和 302 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 110%和 105.7%;新获批国家债券项目 237 个、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 217 个,额度分别达到 188.1 亿元和 859.8 亿元;新落地过亿元产业链项目 445个、到位资金 538 亿元。
(三)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启动实施“ 强基固本、提质增效” 三年行动,着力打造 10 条产业链,工业经济运行稳健。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长 13.3%、居全省第 2 位。化工产业扩能提质,24个过亿元项目落地建设,营业收入突破 2100 亿元。东明石化 30 万吨 UPC 科技试验工程、旭阳化工 20 万吨尼龙 66 等支撑项目建设顺利,劲海化工 100 万吨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石化产业列入全省“ 一基地、两集群” 规划布局。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 11.5%
和 15%。“ 一港四园” 产业规模加快膨胀,现代医药港累计签约项目 54 个,总投资超过 150 亿元;四个产业园区新落地过亿元项目 19 个、累计达 61 个,步长制药绿色智能化制造、知和大药厂、简道制药、泽宇生物等 11 个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产业全面起势,龙蟠科技锂电池正极材料、烁燊新能源锂动力电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风力、光伏电站分别达到 23 座和 26 座,新能源装机规模达 550 万千瓦, 占总装机量的 58.1%、 居全省第 2 位。 259.4 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签约实施、
第 1 页 共 7 页

规模占全省总量的 30%,在建过亿元新能源项目达到 41 个、总投资 341 亿元。厦门海辰储能、江苏超电快充、巨湾技研动力电池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签约。机电设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精进电动电驱动总成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康沃甲醇发动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率先实现量产,英搏尔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江华机械农机智能制造等一批项目增资扩产,关键零部件研发实力和产能规模不断提高,机电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长达 21.5%。纺织服装业加快转型升级,郓城一鸣纺织、泰和纺织等 34 家重点企业实施技改,弘成化纤、万宏服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锦纶多功能纤维等服装面料短板正加快补齐。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延伸,实施过亿元技改项目 14 个,营业收入增长 15%。成武县玉米深加工、食品加工两条百亿级产业链条加速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加快成长,新建 5G 基站 2868 座、总数突破 1 万座,省数字经济“ 晨星工厂”、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分别达到 64 家和 6 家,菏泽跻身“ 2023 数字城市百强榜” 第 64位;天厚新材料、德通新材料等重点企业稳步增长,华泽高端纤维等一批优质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260 亿元、增长 8%。万楷特种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单县高性能复合新材料生产基地等 11 个过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新签约祥泽新材料等过亿元项目 41 个。科创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分别达到 3 家和 7 家,菏泽市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新签约重点产业引才项目 337 个,引进高端人才 374 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4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149 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11 家。
(四)城乡建设提质升级。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三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确立。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7 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省规委会审议,132 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全覆盖。36 项专项规划加快推进,2 项重点区域城市设计、10 项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牡丹机场开通航线 14 条、通达城市 21 个,全年客运量近 80 万人次。日兰高铁年客运量近 150 万人次,日兰高铁庄寨至兰考段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如期推进。济广高速改扩建菏泽段顺利推进,郓鄄高速建设任务完成过半,济商高速成曹段、徐民高速单曹段开工建设。濮新高速黄河特大桥、省道 304 鄄城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提升改造国省道 231 公里,省道 328 东明段完成改建。新万福河复航二期启动建设,成武港安济河作业区试运营,通达京杭大运河的港口达到 3 处。城市功能稳步提升。长江路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新增公共停车位 1.1 万个。全市改造雨污分流管网 149 公里,全面完成“ 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工作任务。城市更新深入实施,改造提升老旧小区 153 个、3.6万户;完成“ 保交楼” 6.7 万套、完成率达到 85.8%,快于年度计划 5.8 个百分点;建成棚改安置房 5 万套。城市创建持续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通过省级评审。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巨野工笔画、曹县汉服、单县羊肉汤产业产值分别突破 20 亿元、
70 亿元和 90 亿元,牡丹区芍药鲜切花销量占据全国“ 半壁江山”,菏泽鲁锦产业焕发新生机,曹县被评为全国食品农产品电商发展百强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 1016 公里,完成 953 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扎实推进,27 个市级示范片区加快建设,成武县、巨野县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示范试点有力开展。郓城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取得新成效,定陶、郓城、鄄城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顺利推进,曹县入选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8 个乡镇入选省级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20 个市级重点镇扩容提质,镇域面积、驻地人口分别增加 4.3 平方公里、5.9 万人,镇域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市场主体满意度达到 98%。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用好“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 工作机制,建立“ 涉企专员” 队伍,办结“ 吹哨” 事项 4.7 万件。实施职能部门亮人员身份、亮制度职责、亮评价结果“ 三亮”专题行动,5368 名公职人员接受评议,参与群众 1100 万人次。持续推进“ 高效办成一件事” 集成服务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 一窗受理” 率分别提高到 98%和 100%。法治环境持续优化。法治政府建设扎实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 行政执法监督年”
第 2 页 共 7 页

活动,持续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深入推进民营企业“ 法治体检”,防范化解法律风险 1760 项。建立政法护航工作站 36 处、“ 菏法护企” 服务站 46 处,法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归集信用数据 11 亿余条,信用评价正逐步实现市场主体全覆盖。税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预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39.6 亿元,惠及市场主体 32.9 万户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20 万户、存量突破 100 万户,新增“ 四上企业” 1747 家、增长 34%。
(六)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达到 80.6%。十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50 所,新增学位 3 万个。本科院校和“ 双一流” 院校录取增幅均超过 10%。单县职业中专斩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菏泽家政学院牵头成立全国现代家政产教融合共同体。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创建,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挂牌运行,省肿瘤医院菏泽分院正式启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完成建设。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部达到国家优秀标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市县区中医院全部通过等级复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区全覆盖,成武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创新举办文化惠民活动 3 万余场次,东明黄河特色村落保护展示等 17 个文旅项目入选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重点项目名单。国家级 A 类赛事“ 华小粮杯· 2023 菏泽马拉松赛” 成功举办。单县一中排球队获第二届全国初中联赛冠军。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开发公益性岗位 6.5 万个,新增城镇就业 7 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低保扩围增效人员增量居全省第 2 位。新增大型养老机构 17处、养老护理床位 4433 张,完成特困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5816 户。发展底线更加稳固。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 1 位,分别退出全国重点城市“ 后 20 名” 和“ 后 30 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100%。全市不良贷款率降至近十年最低。深入推进平安菏泽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化解信访积案难案,全力守好安全生产、能源保供、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底线红线,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七) 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定捍卫“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自觉把X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高标准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161 件、政协委员提案 331 件。建立“ 局长讲政策” 常态化宣讲制度,完善并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重点工程提报论证等行政决策制度,全面实施重点工作全链条闭环式“ 1+7+N” 大督查工作机制,深入践行“ 一线工作法”,重要工作在一线调研、重大问题在一线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同时,人民武装、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国防动员、统计审计、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河务、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二、2024 年政府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 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落实新一轮“ 突破菏泽、鲁西崛起” 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利好与困难交织,总体上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力争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4.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6.5 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外资外贸促稳提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实现既定目标,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聚焦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一是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化工产业,抢抓菏泽石化产业列入山东省“ 一基地、两集群” 机遇,以 9个省级化工园区为载体,全力做大做强做精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推动化工产业加速膨
第 3 页 共 7 页

胀。石油化工,持续抓好东明石化、盛荣化工、中信国安等龙头企业发展,全面推进 30 万吨 UPC科技试验工程、盛海化工烯烃新材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 1500 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聚乙烯、聚丙烯等领域下游产品,构建“ 油头、化身、高化尾” 的产业格局;煤化工,壮大巨野、郓城煤化工基地,推进旭阳尼龙 66 等项目建设,延伸“ 煤头、化身、材料尾”产业链条;精细化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加大恒舜化工不溶性硫磺、汇盟生物绿色农化等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打造单县曹县百亿级橡胶助剂、成武百亿级农化产业集群。医药产业,围绕“ 一港四园、多点支撑” 的发展格局,在化学创新药、现代中成药、高端特色原料药、医疗器械、医美、医药物流等领域加力推动,打造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化药方面,以睿鹰制药、赛托生物、方明药业等企业为龙头,积极推进嘉成医药、润泽制药、迪森生物等企业扩能提质、快速发展,加快二叶技改扩能、和源制药原料药等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壮大青霉素类、头孢类和甾体类化学药物产业链条。中药方面,抢抓省委提出“ 突出打造菏泽中医药产业集群” 机遇,以步长制药为龙头,推进步长中药现代化集成、了未元大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做强做大中成药生产基地。依托舜王城中药产业园,推动池翔、蓝泽等优质企业扩大规模,力争纳入省第二批集采目录企业 4 家以上。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的“ 新引擎”,积极推动一批新能源电池、储能、风电等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达效,力争产业规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