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辽源日报/2024 年/1 月/17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9 日在辽源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程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 五放” 引领、“ 五化” 推动、“ 三抓一服务” 行动为抓手,坚定不移扩内需、调结构、提信心、防风险,顶住了巨大经济下行压力,破解了诸多突出瓶颈制约,开创了辽源全面振兴新局面。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动经济增长。千方百计消化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在高增长、高基数的情况下,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左右。 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 13.2%。 我市在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中取得东北地区最好成绩,在省政府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强化运行分析、领导包保、专班推进、政策直达,出台智改数转三年行动方案、政企协同联动会议、重点产业产需对接等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化解鑫达钢铁铁路专线、启星铝业信用修复等重点企业
215 个难点问题,新增退税减税降费 4.98 亿元。金邦工贸、亿达碳业等 11 户重点企业新增产值
20 亿元,小熊一木等 10 户企业升规入统,蜀中药业等 10 户“ 双停” 企业恢复生产。格致汽车获得省股权投资公司 1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是省投在省内单笔直投最大额度。智能袜机保有量达到4944 台,“ 互联网+工业服务平台” 被列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利源精制和嘉利达明胶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我市被工信部评为消费品工业“ 三品” 战略示范城市。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建设高标准农田 40 万亩,粮食产量达到 33.1 亿斤,创历史新高。新建各类棚室 2000 栋,果蔬菌产量 34 万吨。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建群延链项目 28 个。东丰梅花鹿全产业链产值接近 60 亿元,成功申创首批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松籽产业园签约入驻加工企业 42 户。“ 东辽山林黑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肉牛、蛋鸡标准化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 147 个。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 4323 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25 户。东辽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纳入国家创建名单。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 6%左右,增速居全省前列。连续两年获评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好” 的等次。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沉浸式文旅街区“ 悦动辽源欢乐荟” 从建设到运营仅用 57 天,吸引游客超过 200 万人次,获评吉林省“ 首批夜间消费集聚区”“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天陆山滑雪场、大良湾雪乡投入运营,填补了我市冬季文旅项目空白。举办全省“ 乡 BA” 总决赛、“ 消费节” “ 冰雪节” 等大型活动 500 余场,我市各项文旅赛事、活动先后 19 次被央视报道。欧亚购物(二期) 、红星美凯龙、明凯广场等服务业项目扎实推进。制定出台系列促销政策,发放消费券 1500万元,限上社零额增长 9%左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快培育发展动能。牢牢抓住中央支持东北振兴、增发特别国债等重大机遇,上争支
持、内生活力、外延空间,发展动能、产业韧性不断提升。项目建设梯次推进。开工建设 500 万
第 1 页 共 9 页
元以上项目 366 个,其中 5000 万元以上项目 254 个。锦程重工、富奥东臻等 115 个项目竣工投产,晟源 3D 盖板玻璃、纳诺涂碳铝箔、巨晟轻合金板带箔材等 139 个项目加快建设。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 180 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西安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东辽县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等重大项目获得中央、省资金支持 30.3 亿元。16 个项目发行专项债券 8.55 亿元。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活动 700 余次,158 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 286 亿元的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成功落位。改革创新走实走深。完成高新区财税制度改革。深化建投、文旅投、智投等国企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国有平台公司转型。东北袜业完成司法重整。厂办大集体改革清算全面结束。创新“ 揭榜挂帅”“ 军令状” 机制,省、市级科技项目立项 36 个。34 项任务纳入创新型省份建设任务清单。79 个企事业单位与 38 个科研院校实施 124 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9 户、“ 专精特新” 企业 15 户。招聘硕博人才 416 名,吸引域外科创专员
189 人。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 301 件,增长 42%。北方袜业集团被评为吉林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东丰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批,现已承接 10 亿元以上项目 13 个。高质量承办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发展会议,主导六市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启动东北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举办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首届辽源袜业产业链大会,签约项目 35 个、金额 163 亿元。持续扩大同一汽对接合作,新增配套份额 24.8 亿元。深化辽绍产业协作,5 个项目列入吉浙合作重点项目清单。格致汽车通过海关 AEO 高级认证。设立绥芬河袜业展厅。领晟公用型保税仓投入运营。启星铝业出口产品被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列入新增税目。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7.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三)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 为企业服务就是为发展赋能” 的理念,深入推动“ 四个工程” 建设。政务环境更加高效便利。政务服务事项进厅率达到 95.4%,“ 无差别” 受理综窗事项提高 32.1%,审批时限累计压缩 62.2%。1465 项高频便民服务实现“ 一网通办”、86 个涉老涉弱事项做到“ 就近办”“ 马上办”。公积金贷款速度保持全国领先。开展“ 百户企业” 评议政府部门活动。在全省民营企业评议政府服务活动中,我市连续四年被评为最好地区之一。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府院联动成效显著,实质性化解各类纠纷、案件 148 件。推行“ 首违不罚清单” 和“ 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 制度,适用案件 13476 件。出台仲裁费退减、公证费用减缓等政策,专项整治行政执法领域重点问题。采取“ 限高” 措施 3746 人次,开展企业信用修复 2049 户。市场环境更加利企惠企。高质量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深入推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新增市场主体 2 万户、“ 个转企” 427 户。国际鹿产业品牌中心落户东丰,“ 龙泉春” 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 东辽柞蚕” 获国家核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 1 万件。要素环境更加保障有力。 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271.84 亿元, 全市存贷款余额增速居全省前列。有效化解大唐热电、聚源重型等 20 户企业用地难题。实施 6 项 66 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辽矿集团增量配电网获批, 5.455 万千瓦光伏项目提前一年自并网发电。 为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近 7000人次,人才公寓、蓝领公寓建设持续推进。
(四)着力提升城乡品质。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联动,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扎实推进美丽辽源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启动长辽通高铁、辽源梅河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国道集阿公路城区段养护工程,红五星互通立交、一建道口平改立、友谊大路、福民大街等 14 个项目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供排水、供热、燃气管网 102 公里,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持续巩固。新建换电、充电设施 35 处,增设停车位 6000 个。新增公园绿地 6 万平方米。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化解。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15 个,惠及居民 1.42 万户。开展 108 个老旧小区“ 回头看”
整治。完成博纳雅居等 7 个项目、1798 套住房“ 保交楼” 建设。拆除向阳地块等 9 栋 D 级危楼。办理 8894 户“ 无籍房” 不动产登记。妥善安置超期回迁居民 400 户。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农村 24 小时供水工程 284 处、村级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22 个。修缮农村公路 470.6 公里,新建安防工程 375 公里,改造危桥 28 座。创建省级美丽村 57 个、示范村 12 个,完成村屯绿化 110个,公路河流绿化美化 304 公里,新建农厕 4000 户,新增省级“ 干净人家” 1.5 万户。辽河源镇
第 2 页 共 9 页
安北村获评 2023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省级年度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市本级和两县全部位列一类档次。生态修复治理持续深入。实施辽河流域涵养林建设(二期)等 39 个生态环保项目,完成造林 4.6 万亩,治理河道 136 公里,建设绿水长廊 159 公里,优良水体比例达到 83.3%。空气质量指数上升 1 个位次。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清理取得实效。我市在年度河湖长制及万里绿水长廊建设省级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东丰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东辽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面完成年度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辽源作为全省唯一“ 环境治理” 典型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五)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制定出台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配套实施一系列惠民举措。在财政收支双向承压的情况下,民生支出增长 11.1%,完成 50 件惠民实事。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 1.05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2.48 万人次,新建返乡创业基地
11 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我市连续两年在省政府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中位列第二。累计发放社会保险资金 42.1 亿元,覆盖 31.94 万人。医保职工门诊保障慢特病种增加到 82种, 住院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 50 万元, DIP 改革工作在国家医保局评估验收中获得 “ 优秀” 等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性困难群众 5.6 万人,发放资金 3.1 亿元。残疾人“ 两项补贴” 政策惠及 7200 人。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三年行动,建设带富项目 107 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 16.5%。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实施东辽一高异地新建等 21 个教育项目,普惠性幼儿园新增学位 1500 个,吉师辽源分院、市五中搬迁新址,辽源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完成职教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 6 个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地区。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重点改造项目投入使用,深入实施“ 域外医疗专家走进辽源” 工程,就诊患者、受益人员 1 万余人。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 183 场次,成功承办 2023 年全国“ 全民健身日” 主会场活动,并被确定为省二十运承办城市。我市体育健儿在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杭州亚运会实现金牌“ 0”的突破、在省十九届运动会上喜获 109 枚奖牌,创历史最佳成绩。社会安全和谐局面持续巩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取得重要突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 双降”,高风险金融机构实现“ 清零”。利源精制、亚联发展成功脱星摘帽。强力推动燃气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连续 14 年获省考核优秀等次。连续 39 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全年食品药品安全实现零事故。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命案、“ 两抢”案件、八类严暴案件破案率保持 100%。电信诈骗案件下降 18.1%。积极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初次信访化解、群众满意率居全省前列。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经验获评 2023 年度全省政法改革“ 十大典型案例”,“ 辽源模式” 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 双拥” 创建活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有力。“ 五经普” 工作扎实开展。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统计、公积金、地方志、地震、档案、气象和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六)切实加强政府建设。我们始终把ZZ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拥护“ 两个确立”、 践行 “ 两个维护”。 我们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基本准则, 及时修订 《政府工作规则》,确保政府系统运转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X派、工商联、无X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办结人大代表建议 72 件、政协提案 108 件。我们始终把全面从严治X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狠抓X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XXXX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 四风” 问题,深化审计监督,抓严抓实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我们始终把担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生命线,把“ 高效办成一件事” 思维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以问题是否解决、企业和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坚持同题共答、责任共担,强化调查研究、专班推进、督查督办,群策群力推进辽源全面振兴。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知难而进、克难奋进,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难能可贵。这是我
第 3 页 共 9 页
们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坚定不移、砥砺奋进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解放军驻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中省直驻辽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辽源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辽源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结构性、周期性、系统性、历史性矛盾交织叠加,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债务化解任务异常艰巨,投资强度、创新力度、开放程度有待全面提升,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民生领域尚有不少短板和欠账,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干部作风、能力同全面振兴、率先突破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解决。
二、2024 年工作安排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定信心、笃行不怠,自我加压、持续奋斗,以实际行动加快把“ 施工图” 高质量地转化为“ 实景画”。我们要更加主动把握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深刻理解中央的重大决策、战略考量,牢牢把握东北全面振兴的转折期、上升期,坚决落实省委“ 抢抓机遇、扬长补短、主动变革、苦干实干、重振雄风” 的工作要求,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历史进程中体现辽源新担当。我们要更加主动把握全面振兴的政策机遇,全面释放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带来的东风效应、国家支持政策带来的激励效应、社会预期提振带来的磁吸效应,牢牢把握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重要使命,主动对接中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若干政策,在加快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上展现辽源新责任。我们要更加主动把握全面振兴的转型机遇,以新能源引领产业结构转型,以新文旅引领生态环境转型,以新业态引领传统工业转型,集中力量破解制约振兴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推动辽源由传统煤炭基地向现代零碳高地转变的新征程上创造辽源新业绩。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的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 五放” 引领、“ 五化” 推动、“ 三抓一服务” 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产业重构、改革开放、科技赋能、城乡建设、改善民生等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社会大局稳定,全力推动辽源全面振兴、率先突破。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左右,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 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 12%左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一)聚焦打造现代零碳基地,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我省构建“ 464” 格局新机遇,调整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布局重大项目,加快抢占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布局新能源产业。完善落实“ 绿电+消纳” 机制,清单化破解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设、运营中各类问题,确保年内完成投资 100 亿元以上。加快辽矿增量配电网建设,年内新增风电装机量 15 万千瓦,全力把“ 绿电” 打造成招商利器、产业引擎。积极推进与华润集团战略合作,多元化推动产业园区向低碳零碳化方向发展。做优做强新装备产业。以新能源汽车配套、轻量化型材、冰雪装备等为重点,加快高新区新能源汽车配套、东辽汽车(模具) 、西安区智能装备等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新装备产业承载能力。推动晟源新材料、纳诺精箔、锦程重工等项目稳定达产,支持格致汽车、富奥鑫创、巨晟轻合金等重点企业充分释放产能,构
第 4 页 共 9 页
建新装备产业竞争优势。年内再盘活“ 双停” 企业 10 户以上。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全力抓好抗菌纤维纱、液流电池用高性能碳基电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亿达碳业、华纺静电、诺德高科等创新型企业增量发展,重点打造碳纤维制品产业园。推进秸秆材料技术应用,谋划秸秆制备混合糖、聚乳酸及下游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五个传统产业。推动冶金建材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要素投入变革、生产组合变革、产品结构变革,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绿色制造,重点抓好鑫达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年产 180 万吨热轧带钢等项目建设,支持北方水泥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需对接、产能合作、产业增值。推动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 全产业链” 思维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点推动巨峰生化复产,并向玉米芯、粒、秆全链条开发转型。发挥金翼品牌带动作用,加快形成“ 食品+医药”蛋类产品结构。推动东丰松籽产业园与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