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淮北日报/2024 年/1 月/18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4 年 1 月 17 日在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汪华东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拼经济、稳增长,拼作风、提效能,拼服务、优环境,加快建设“ 五宜” 幸福城市,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6%,均创 6 年来最好成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04.8 亿元、增长 8%。
一年来, 我们聚焦有效投资, 招引实施了一批促进产业发展、 蓄势赋能的重大项目。 坚持 “ 一线工作法”,创新实施“ 红黄绿” 亮灯预警机制,推动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G3 京台高速双堆集互通立交建成通车。临涣焦化年产 10 万吨 DMC、金浦新能源、伊特纳新能源等项目加快建设,银邦新材料、翌光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全球规模最大的 60 万吨乙醇生产装置启动试生产,全市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 10 个月全省第一。
一年来,我们主动向上争取,成功申报了一批展现真抓实干、争先进位的试点示范。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 4 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成功创建安徽省创新型城市。濉溪县获批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试点,杜集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再获国家三年政策支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 73 个,综合评价考核居全省第 3 位。获批设立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
一年来, 我们整合优质资源, 精心谋划了一批彰显城市品位、 文化魅力的特色活动。 开通 “ 乐游长三角” 高铁旅游专列,开展“ 金秋万人游淮北”、长三角汽车(房车)集结赛等活动,举办嵇康古琴艺术节,龙脊天路入选安徽省旅游风景道,濉溪古城通过 4A 级景区质量评价,隋唐运河古镇获评“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煤美与共,湖上淮北” 文旅品牌越叫越响。
一年来,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接续破解了一批制约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难点问题。深入推进住宅物业管理“ 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 攻坚行动,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成立专班,加快解决棚户区改造“ 难安置” 问题,建成安置房 3397 套。坚持有解思维,为 13 个“ 工业难办证”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证。
过去的一年,我们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克服改革发展难题,拼得很艰难、也很坚实,干得很
辛苦、也很有成效。
一是千方百计稳住实体经济,转型质效全面提升。延续、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近 10 亿元,清欠企业账款 1 亿元。制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清单》 ,兑现奖补资金 1.7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工业产销率分别居全省第 1 位、第 2 位。精心组织购物嘉年华、房展会等促销活动,精准发放各类消费券 8718 万元,拉动消费约 26 亿元。
组建 12 个产业招商团,成立 6 个驻外招商分中心,聘请 12 名招商顾问,推动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全年新签约、开工、纳统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 201 个、162 个、111 个。组织浙商、闽商等 700 余家企业、70 余家商协会来淮考察、对接合作,中清产业园、得壹新能源、中基电池箔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第 1 页 共 7 页

二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开放发展走深走实。推动 22 个项目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皖北“ 两个加快” 考核连续 2 个季度排名首位。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全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分别突破 400 亿元、120 亿元,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 25%左右,居全省第 1 位。大力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新增 7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制定段园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设立段园新型功能区发展服务中心,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推进。徐淮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加强与徐州陆港合作,开通“ 淮徐欧”“ 中亚”
班列,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14.8 亿美元。序时推进 S305 进港公路、S410 等项目实施,浍河航道整治二期、韩村码头等开工建设,临涣船闸主体完工,孙疃码头建成投用,孙疃港入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
三是多措并举推进全域统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加快城市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101 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84 部,建设口袋公园 10 个。加快推动解决城市“ 停车难” 问题,新增停车泊位 20067 个,释放小区地下车位 14215 个。东部新城配套不断完善,高铁西站片区建设有序推进,惠黎西路大桥即将竣工,沱河东路延伸段、青年路建成通车。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完成。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投资 16 亿元。出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扎实推进“ 秸秆变肉” 暨肉牛振兴计划, 新增存栏千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 3 家。 全市粮食生产实现 “ 二十连丰”,小麦单产连续六年全省第一。以“ 千万工程” 为引领,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获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6 个,建成和美乡村中心村 44 个,相山区鲁楼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濉溪县周陈村、烈山区洪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是全力以赴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实施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创优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创优营商环境十条提升举措》,聘任 40 名“ 营商环境体验官”,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生态。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第 11 位。开展企业家恳谈会 3 次,企业家接待日 10 次,畅通政企对接渠道,擦亮满“ 淮” 诚意营商环境品牌。新政务服务中心完成整合搬迁,市企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实现“ 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市产投集团、粮食集团。绿金产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新增新三板进层企业 1 家。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林业碳票实现首发交易。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入选中国改革 2023 年度典型案例。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 27.2 亿元,同比增长 8.27%。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315项,获批省重点实验室 5 家、省企业研发中心 15 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53 家。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运用,华润金蟾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理士新能源等 4 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濉溪经济开发区入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临涣化工园区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化工园区 10 强。
五是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群众生活更有质感。推深做实 10 项暖民心行动和 50 项民生实事。西园中学中湖分校等 4 所学校建成招生,新增学位 7200 个。完成 4 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达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安徽省高水平高职学校,我市获批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市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濉溪县医院医共体被评为省级示范医共体,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考核居全国第 2 位。 我市荣获全国婴幼儿照护示范市。 常态化举办 “ 2+N”招聘,开展“ 招才引智高校行” 活动 18 场次,城镇新增就业 3.5 万人。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考评居全省第 3 位。积极探索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创新嵌入式养老模式,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建立群众反映问题信息联动机制,发布《每日民声》302期,解决问题 1517 个,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 14.2%。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临涣派出所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段园零距离调解工作室荣获“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称号。临涣镇“ 一杯茶” 调解法获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成为全省继“ 六尺巷工作法” 之后又一重要品牌。
六是持之以恒强化自身建设,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围绕“ 五大” 要求、“ 六破六立” 大讨论活动。深入推进法治
第 2 页 共 7 页

政府建设, 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居全省第 3 位, 行政应诉纠错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坚持定期向人大常委会通报工作,与市政协开展专题协商,办理人大建议 215 件、政协提案 138件。建立市长办公会听取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制度,研究解决群众重点关切问题。举办产业发展、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等专题培训 10 次,市直部门和县区赴先进地区学习近 200 次,专业能力全面提升。以工业互联网思维开发应用政务督办系统,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清单化、闭环式落实到位。市政府网站位列全国地方政府网站第 15 位,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
二、2024 年政府工作任务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 五宜”幸福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进出口总额增长 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7.5%,能耗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集中力量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聚力项目谋划实施。瞄准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和国债支持方向,滚动储备并梯次推进一批利当前、谋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用好“ 红黄绿” 亮灯预警机制,定期调度重点项目,全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 430 个,完成投资 500 亿元以上。全力推进得壹新能源、天然气第二气源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等重大项目实施进度。扎实推进 S235 濉唐路三期、S238 杜集段改建等工程,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浍河航道二期、临涣船闸、韩村码头、危化品码头工作进度,打造内河航运强市。积极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培育发展低空经济。
持续推进招商引资。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产业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190 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160 个。优化调整驻外招商分中心、产业招商团,密切与重点央企、知名民企对接,加强与头部基金公司合作,深化与商协会交流,办好各类节会展会。优化招商评价方式,突出考核“ 指挥棒” 作用,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坚持发展围绕项目干、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努力把淮北打造成为投资洼地、发展高地。强化项目规划、用地、用能等要素全市统筹,提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储备项目转化率。
(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
提升产业链。聚焦煤矿、非煤矿山、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 150 个。巩固陶铝新材料优势地位,支持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向特色铝箔、高端铝材产业延伸;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向电池材料、关键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方向拓展。抢抓“ 新三样” 风口,推动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推动肉制品精细精深加工、预制菜等加快发展,支持口子酒业做大做强。全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0 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50
第 3 页 共 7 页

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 家、省级专精特新工业企业 30 家。
打造创新链。深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加快科技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与企业共建学科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年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5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600 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 30 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软件服务包,争创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5 家以上。
完善资金链。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