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淮南日报/2024 年/1 月/22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16 日在淮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和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 七个强市”,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面对多重困难挑战和艰巨繁重任务,我们奋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办成了一批事关发展的大事要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增强了斗志。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实干争先,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把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多项经济指标取得多年来最好成绩,许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600 亿元,增长 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 41.6%、居全省第 3 位,制造业投资增长72.3%、 居全省第1 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 居全省第3 位, 税收增长45.1%、居全省第 1 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 17.5%、居全省第 3 位,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长 12.7%、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 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4%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居全省第 1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11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居全省第 1 位、第 2 位;新增“ 四上” 企业 250 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居全省第 3 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8%。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全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首批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 2 位,政府透明度指数在全国较大的市中居第 4 位。淮南经开区“ 亩均论英雄” 改革获评全国改革专项创新案例,淮南高新区成为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潘集经开区获评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田家庵区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区。寿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凤台县、潘集区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 。淮河能源集团荣获全国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特别贡献奖。淮河能源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安徽理工大学实现省属高校 A 类学科零的突破,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入选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属高校科技创新“ 赛马” 中位居前列。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
(二)聚焦引育并举,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成功举办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把发展制造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编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 4 个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启动实施制造业发展 4 个三年倍增行动、数字赋能制造业行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行动,改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调度推进和考核评价机
第 1 页 共 12 页
制,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 41.2%。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企业加快集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05 家、高新技术企业 75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各 54家,新增国家 5G 工厂 3 个、数量居全省第 2 位,新增上市在审企业 2 家。大力开展专班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新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 210 个,其中 50-100 亿元项目 7 个、100 亿元以上项目 3 个。太蓝新能源固态锂电池、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等 116 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拓普汽车底盘系统、赛纬锂电池新材料、健坤制药等 164 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中环低碳新能源二期、国晟异质结一期、合众汽车核心零部件一期、坤泰专用变速器一期等
56 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后一年内建成投产。陕汽氢能重卡成功下线。闵行· 淮南科创产业园、科创孵化基地(淮南)挂牌运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规划获批。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潘集电厂一期投产,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达 316.5 万千瓦、增长 57.1%。产教融合、招才引智工作深入推进,新增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3 个、省级创新平台 28 家、高技能人才 1.27 万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25 个。
(三)聚焦宜居宜业,城市更新加快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获批。 山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春申里商业街、市档案馆等 62 个项目开工建设,高新产业园三期等 20 个项目竣工,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北区、 非遗文化街区、 山南儿童公园建成投用。 城市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实施城中村 (棚户区)改造项目 38 个、任务量是前五年之和,新建安置房 2.7 万套,新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 2.3万套,改造老旧小区 29 个。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风西路等 12 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朝阳东路等 12 条城市道路完成改造,学院路下穿工程建成通车、创造了涉铁项目“ 淮南速度”。新增城市绿道和健身步道 61.4 公里、公共停车泊位 5312 个、公共充电桩 1239 个,春申湖公园基本建成,新增城市游园和口袋体育公园 35 个、“ 席地而坐” 城市客厅示范区 8 个、户外劳动者城市服务驿站 710 个。城市安全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改造燃气、供水、排水等老旧管网近 400 公里,整治户外广告隐患 1142 处、破损脱落建筑外立面 7.9 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 1.4 万平方米。系统化推进城区排水防涝综合治理,有效解决 20 余个低洼小区积涝问题。荣获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城市组二等奖。扎实推进城文旅融合发展,启动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 71%、85%。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安徽分院落户淮南,电视剧《六姊妹》在淮拍摄,淮南马拉松、龙舟邀请赛等众多赛事助力淮南“ 出圈”“ 吸粉”。坚持以大交通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我市自主建设的合周高速、淮桐高速、怀凤高速、淮扬高速有力推进,凤毛快速通道、G206 改扩建等 11 条国省道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凤台新港综合码头、陶圩综合码头等项目开工,“ 淮南-宁波” 铁海联运班列开行,谢家集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四)聚焦强农富民,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补充耕地 1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24 万亩,粮食总产 322.4 万吨、实现“ 二十连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衔接补助资金 6.7 亿元。寿县建设小微园带动就近就业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全国首个农业生产“ 大托管” 产业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大托管人才智库” 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15 个,发放土地确权电子证照 7.1 万户,“ 大托管” 带动农户户均增收 3200 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 31.3 万元。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增长 9%。出台支持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政策,组建专项基金,新增预制菜加工企业 6 家,全产业链产值超 300 亿元。“ 八公山”
豆腐入选全国“ 土特产” 推荐名录,大豆、沿淮糯稻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淮建西红柿”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动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百日攻坚”成效明显, 清运垃圾 31 万吨, 清理乱搭乱建 1.5 万余处、 无功能建筑 6010 个, 整治河塘沟渠 6300处。建成“ 四好农村路” 565 公里。寿县、凤台县获评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在全省率先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九里保庄圩等工程主体完工,安
第 2 页 共 12 页
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淮南段)开工。西淝河泵站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五)聚焦系统治理,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单位 GDP 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有效。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违建光伏问题整改全面完成。PM2.5 年平均浓度首次降至 40 微克每立方米以内,改善幅度居全省第 2 位。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国控、省控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完成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上窑国家森林公园、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规划修编。采煤沉陷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分别完成 2.7 万亩、1971 亩。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淮南模式” 入选全国深化改革优秀典型案例。新增人工造林 1.1 万亩。新增国家绿色工厂 4 家。投用新能源公交车 828 辆、新能源出租车 883 辆。厨余垃圾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全省领先。凤台县入选全省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达标县,田家庵区、谢家集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六)聚焦民生福祉,社会治理不断深化。民生支出 263.3 亿元,十项“ 暖民心” 行动和 50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扎实推进创业淮南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4.4 亿元,建设“ 三公里”就近就业社区 146 个,城镇新增就业 3.9 万人。改造提升城乡菜市场 59 个。新增婴幼儿托位 6978
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39 所、中小学 232 所。田家庵区入选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大通区入选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开诊试运行,2 家医院获评国家级“ 母婴友好医院”,3 家卫生院“ 优质服务基层行” 工作获全国通报表扬。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居全省第一方阵。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 3727 户,市老年公寓投入运营,潘集区入选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八公山区入选全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创建区,田家庵区入选全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区。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发放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保障金 8.2亿元,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覆盖。殡葬工作获全国先进。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警网融合+” 基层治理模式,“ E 治理” 平台实现五级应用,“ 民声呼应” 办理、信访工作扎实有效,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再获全国先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平安建设考核进入全省前列,入选全省“ 一站式” 解纷体系建设试点市。“ 豆娃说法” 入选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3 人新当选“ 中国好人”、数量居全省第 2 位。凤台县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圆满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双拥创建持续深化,创新开设退役军人“ 学历+就业”
订单班,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烈士陈列馆建成投用,全国首块烈士纪念设施标识牌在淮揭牌、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工作、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红十字、文联、科协等工作实现新提升,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援藏援疆、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七)聚焦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实施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盘活国有闲置资产超 10 亿元。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处置批而未供土地 1 万亩、 闲置土地 5000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 2233 亩、闲置厂房 31.7 万平方米,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 35.9%。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模式改革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五星所评定工作获全国先进。常态化开展“ 优环境、促发展” 活动,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办理企业诉求 1.2 万件,兑付各类政策资金 26.6 亿元、惠及企业 10.2 万户(次)。推出“ 高效办成一件事” 服务 296 项,“ 最多跑一次” 时限压缩 92.7%、居全省第一方阵。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与中国外运、 中国投资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 全国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现场会、 央视预制菜争霸赛等重大活动、学术交流、专业论坛来淮举办,淮南的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加速提升。驻淮机构、央企、省企等单位呈现新气象,广播电视、外事侨务、邮政快递、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八)聚焦提升效能,政府建设有力有效。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定拥护“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
第 3 页 共 12 页
建立重要政策解读及转化落实机制,举办统计业务、金融资本、工业互联网、“ 双碳” 等专题培训,政府系统干部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办理代表议案 2 件、建议 279 件、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 10 件。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211 件。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制定市政府学法制度,加强府院府检联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居全省第 2位。坚持新官理好旧账,志高动漫、万国广场等重点项目盘活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全市依法依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完成“ 保交楼” 1.3 万套,5600 余户群众“ 难安置” 问题得到解决。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商品房监管资金等审计 40 余项,出台政府性投资工程实施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办法等制度机制 30 余项,政府工作更加规范,行政效能持续提升,营造了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ZZ生态。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砥砺奋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淮南发展,必须敢于拼搏争先,拉高标杆、积极进取,以重点突破推动局部超越、整体提升;必须勇于攻坚克难,依法依规、打破常规,大干小难、小干大难、不干真难、干就不难;必须善于推动落实,锚定目标、压实责任,带着干、盯着干、一起干,依靠群众、凝聚合力,抓主抓重、提速提效、善作善成,推动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行稳致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 成绩实属不易。 这是在市委坚强领导下, 在市人大、 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团结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X派、工商联和无X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人民团体,向驻淮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和基层干部,向中央和省驻淮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淮南各项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较多。发展速度还不快,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质效有待持续提升;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需要进一步集聚;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城中村改造任务艰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亟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促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工作还需要加强,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生态环保稳定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防范化解风险任务依然较重;政府系统一些部门基础管理还比较薄弱,少数干部业务本领还不强、担当精神还不足,研究政策、协同落实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直面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二、2024 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淮南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从全国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淮同城化、皖北“ 两个加快” 等重大战略,为我们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从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市正处在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转型关键期,借势蓄能、大有可为的发展窗口期,区位交通、历史人文、产业基础、丰富资源、科教人才、发展空间等优势条件更加彰显,特别是全市上下思想更加统一、意志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饱满,人心思进、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奋发进取、扎实苦干,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一定会更加宽广,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的愿望一定能加速实现!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 七个强市” 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
第 4 页 共 12 页
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
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
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议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7.5%、8%,粮食产量、碳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集
中力量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高效落实政策措施,着力巩固经济持续向上向好发展态势。增强研究政策、抢抓政策机遇的能力,统筹抓好扩投资、稳煤电、促消费、活市场,提升县区发展支撑力,奋力实现经济稳中向好、争先进位。
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紧盯向上争取,坚持市区统筹、全域联动,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抓好项目储备和申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紧盯项目建设,聚焦开工纳统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深化周调度和“ 五比” 考评,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开工 330 个、续建 371 个、竣工 110 个以上。紧盯招商引资,落实“ 驻点招商+专班推进+投资淮南月月签+周调度” 机制,新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 570 亿元以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240 个以上,力争 50 亿元、百亿元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更好发挥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专班作用,制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指引、工业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工作导则,推广运用桩基先行施工、联合竣工验收等举措,实现项目签约即设计、拿地即开工、开工快纳统、竣工快投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增长 10%以上,建筑业产值增长 14%以上。
促进煤电产业稳定发展。聚焦打造新型市企命运共同体,强化与煤电企业月度会商、协同联动,不断提升煤电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支持煤电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做精做优煤电一体化,开工洛河电厂四期,加快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等项目建设,实施煤电技改项目 10 个,推进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力争煤炭行业、电力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5%、6%。发挥煤电产业联盟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共赢发展。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编制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体系。新增限上商贸单位 130 家以上。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进“ 吃、购、游、娱、住” 多业态融合,培育特色商业街区 5 个、高品质消费新场景 18 个。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加大高品质住宅供给,构建“ 保障+市场” 房地产业新模式。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7%以上,销售面积实现有效增长。提振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会展经济,策划举办汽车、服装、家居家饰、美食特产等各类展销活动。大力发展文化消费、节庆消费,扩大体育消费。释放县乡消费潜能,实施县城商业街建设提升行动,打通农村寄递物流“ 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本地产品进机关、进高校、进企业、进矿区活动,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能对接、协作配套等“ 携手行动”,推动“ 淮材” 相遇、“ 淮品” 共享。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新增民营企业 1 万户,民营经济占比大幅提升。坚持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闭环办理企业诉求。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 一企一策” 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问题。精准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推进公共政策兑现“ 免申即享”“ 即申即享” 和政策资金“ 一键送达”。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强化投贷担联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 25%以上。完善企业家培训交流平台,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开展“ 二次创业”。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2 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 30 家。
切实增强县区发展活力。坚持“ 一县(区)一策”,完善县区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落实季度“ 赛马” 考评和现场办公部署,解决好制约县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支持寿县、凤台县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
第 5 页 共 12 页
群,经济增速进入全省县域前列;支持田家庵区担当首区责任、展现主城作为;支持潘集区做优城区、做强园区;支持其他市辖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推动各县区在全省全面争先进位。扎实抓好“ 五经普” 工作,以高质量普查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更加突出制造强市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大突破。高质量办好第三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实施先进制造业投资“ 领跑” 计划,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20%、25%以上。持续实施制造业发展 4 个三年倍增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200 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70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60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60 家。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5%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10%以上。
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聚焦七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构建“ 龙头+集群” 产业生态。坚持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 三位一体”布局,强化“ 整零” 对接,新引进项目 50 个、新开工 30 个、竣工投产 25 个,加快德力新能源专用车、圣龙汽车零部件、雅虎汽车座椅、明然三合一电驱、航天锂电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支持企业研发引领性、前瞻性产品,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新引进项目 10 个、新开工 15 个、竣工投产 10 个,加快中环低碳新能源三四期、国晟异质结二期、益恒异质结高效电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新引进项目 30 个、新开工 15 个、竣工投产
24 个,加快推进中安二期、博普纳米新材料等项目。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引进项目
35 个、新开工 30 个、竣工投产 20 个,加快伊戈尔电气生产基地、比太电池设备制造、航天九院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10 个。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引进项目 60 个、新开工 25 个、竣工投产 15 个,加快八公山绿色食品产业园、毛集绿色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引进项目 25 个、新开工 20 个、竣工投产 15 个,加快抖音火山引擎、芯视佳微显示器制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新引进项目 16 个、新开工 12 个、竣工投产 11 个,加快推进国药三期、精准医学技术转化等项目,支持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紧盯新风口、抢占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强与省新兴产业专班对接,争取更多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淮南。打好金融、基金、担保支持制造业发展“ 组合拳”,建立“ 白名单” 制度,制造业贷款增长 20%以上,新增上市企业 2 家、首发上市在审企业 1 家。
实施绿电赋能制造业行动。坚持逐绿前行、向新而生,加快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大力构建新能源应用生态,加快零碳产业园建设,着力推动绿电就地消纳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新增新能源规模 300 万千瓦以上。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和光储融合示范项目,新增储能规模 50万千瓦以上。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新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提纯试点示范,布局建设加氢站,在“ 制、储、加、用” 一体化发展上实现突破。
开展制造业数字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完成 200 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培育 10 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1家。建成开通 5G 基站 1200 个,高标准打造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创建千兆城市。依托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深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拓展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应用场景。大力发展通信通讯、软件互联网等产业,加快淮南软件产业园建设,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 7 家、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1 家,大数据产业产值增长 13%。
推动开发区扩量提质增效。进一步明晰开发区产业定位,制定